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竟然导致了蜀汉的灭亡,历史太有戏剧性

2020-10-29 12:06:40 作者: 一个默默无闻

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斗争不断,使得朝政日益腐败,而后爆发了黄巾起义,刘备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斗中因战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进、董卓先后败亡,天下局势逐渐转变成诸侯混战,刘备在混战中辗转奔波,于赤壁之战后收复荆州各地,而后进取西川、攻下汉中,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

公元223年,刘备召诸葛亮至永安交待后事后病死。到了公元234年,诸葛孔明驾鹤西去,留下一片他没整理完的烂摊子。

可以说,诸葛亮一死,蜀汉已失去了复兴的最后希望,只能在一些老臣的维持下苦苦支撑。很多朋友都觉得,在孔明离世以后,姜维直接成了蜀汉政权的掌舵人。实则不然,论资排辈,此时的姜维虽不再是毛头小子,但是,他与那些老臣的水平还相差甚远。

要知道,当时的费祎和蒋琬两位老臣,都是既有能力又有资历的名士。他们的政治嗅觉十分敏锐,对当前形势的判断也非常精准。此时的蜀汉国政,当务之急是什么?休养生息!毕竟,孔明在世时蜀国倾尽国力进行了数次北伐,国力几乎被耗光。

于是,在蒋琬和费祎上台后,立即实施了一系列休养民生的良政。

但遗憾的是,这样的势头并未持续太长时间。由于费祎被刺杀,姜维迅速上位,成了继孔明、费祎之后的第三位蜀汉掌舵人。平心而论,姜维颇有军事天赋,他的军事能力绝不逊于陆逊、周瑜之流。不过,政治是姜维的短板,在处理内政方面,姜维表现得十分无能。

若非如此,蜀汉后期又怎会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呢?

对此,姜维苦无良策,只能带着军队在外作战,苦苦支撑即将倾覆的蜀汉河山。

话说,在汉中一战中,蜀汉集团取得了大胜。从这以后,魏延受刘备指派,担任汉中地区的总司令。说起魏延,此人被后世“黑”了好几个世纪,但是,他的军事水平却是毋庸置疑的。在汉中地区的军事部署上,我们就能看出魏延有两把刷子。

魏延将汉中的蜀军,分别驻扎在汉中周遭的山区中。故此,魏军根本无法深入汉中腹地,只要稍有入侵汉中的意图,便会遭到蜀军的围剿。从诸葛亮担任丞相开始,直到费祎上台,魏延的战略在三十年的时间里一直被沿用。不过,姜维获得兵权后,立马更改了这一策略。

姜维觉得,魏延的安排虽然有利于防守,但是,却无法歼灭魏军取得更大的战果。对此,姜维决定“险中求胜”,将所有汉中地区的蜀军全部抽调进城里,打算与魏军来场大决战。姜维打算据守城池,趁着敌军撤兵时率军追杀。姜维的思路不错,但他却忽略了一个事实,想要和魏军打持久战有两个前提:

一是蜀军的后勤能得到保障;

二是魏军的数量不能太多。

战场瞬息万变,战况发展怎会如姜维所料呢?所以,将魏军放入汉中平原,无疑是一步险棋。趁着姜维的部署出现了漏洞,司马昭立即派邓艾、钟会、诸葛绪三位大将大举南下。在此期间,钟会的部队是主力,其他二人率领的魏军主要是为了协助主力便宜行事。

钟会抓住蜀军的要害,派一支军队牵制了汉中地区的蜀军主力,然后,亲自带兵拿下了阳安关。阳安关沦陷后,蜀汉的屏障就只剩一道剑阁了。姜维做梦都没想到自己竟干出捡芝麻丢西瓜的蠢事,只能将全部兵力调回剑阁抵御魏军主力。

其实,姜维也很无奈。

诸葛绪、邓艾、钟会三人心怀鬼胎,战争刚进行到一半,他们就开始“窝里斗”。钟会笼络了邓艾,两人合伙陷害了诸葛绪。类似的情况,在曹魏战争史上时有发生,堪称曹魏军界的“惯例”。姜维将大量蜀军集结于剑阁,魏军根本抓不住剑阁关的破绽。邓艾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迂回战术。届时,只需钟会牵制住姜维的主力军,自己即可将全部精力放在攻打剑阁上。在此期间,蜀魏两军杀得昏天黑地。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