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发明的继承制度,是唐朝长寿的重要原因,却被李世民破坏了

2020-11-02 22:30:20 作者: 周朝发明的继

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长寿的大一统中原王朝之一,享国289年,传了21位皇帝,开创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

唐朝如此长寿,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它很好地坚持了“嫡长子继承制”。

一、唐太宗并没开好头

有人会说,这不对啊。唐朝第一次皇权交接,就开了一个恶头。唐太宗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掉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逼迫唐高祖李渊退居二线,成功夺得皇位。

其后,“玄武门之变”这样的宫廷惨剧一再上演。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被贬为庶人,大唐第二代太子依然没能顺利继位。

到了不久以后的武则天时代,她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将唐中宗、唐睿宗玩得颠三倒四。

此后,张柬之等大臣发动“神龙之变”,武则天退位,唐中宗归位。

但唐朝的帝位继承系统仍然没有因此而走上正轨:不甘寂寞的韦皇后以及女儿安乐公主,将唐中宗杀害。而李隆基则瞅准机会,讨灭韦后一伙,扶自己的父亲唐睿宗李旦上马。

李旦当了两年皇帝后,被逼传位给皇太子李隆基。但此前,太子李隆基仍然受到李旦暗暗支持的太平公主的强烈挑战。

由此可以看出,在唐朝前期,皇帝与太子、太子与亲王、公主之间的矛盾是非常尖锐的。被立为太子,不但不能表示皇位稳了,反而预示着自己的性命悬了!

可是,这只是唐朝前期的情形,纵观整个唐朝历史,太子子承父业者,其实多达14位,这个数字占到了皇帝总数(除去唐高祖李渊,共20位)的70%!

二、嫡长子继位的合理性

嫡长子继承制度,创始于周代,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经久不衰,这是为什么呢?

《左传》之中,有对于嫡长子继承制度的粗略解释,即:“太子死,有母弟则立之。无则立长。年钧择贤,义钧则卜。”

意思是说,确立继承人,首先要以嫡妻的第一个儿子为首选;如果他死了,那就要立他的一母同胞的弟弟;如果没有弟弟,那就立其他妻子所生的年龄较长的儿子;如果年龄都差不多,才选择那个最为贤能的一个;而如果连这个都选不出来,那就只能通过占卜,听天由命吧!

古人认为,在继承人的选择上,不能“任人唯贤”,而是要论资排辈,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储君的候选人被圈定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正因为候选人就这么多,且已经被安排好了顺位,所以别有用心者就无机可乘,其他皇帝对皇位的觊觎之心也就自然消退。

有人会说,皇帝是封建帝国的最高主宰,如果放着一位贤人不选,偏偏去挑那个年长且嫡出的无能之辈,这不是对国家不负责任吗?

其实,这正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年长、根红苗正且贤能,这固然很好,但如果不能全面兼顾,那只能按照嫡长子继承的规矩来选。

因为,贤良与否,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并没有十分客观的考量标准,往往全凭个人的主观印象。

而在历史上,许多皇帝和权臣,正是利用“贤与不贤”这一条标准,任意废立太子甚至是皇帝,从而造成了天下大乱,国势一发而不可收拾。比如东汉末年的董卓既是如此。

因此,“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在这种标准之下,虽然不能保证一定选出一位称职的皇帝,但从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出发,这一定是合法且合理的,最能保证帝国的稳定方法。

三、唐朝为何选择“嫡长子继承制”

现在有好多说法认为,建立大唐王朝的李氏有非常多的胡人血统,这造就了唐朝不同于以往中原王朝的开放、进取、昂扬。

确实,李唐皇室在生活方式、人生态度等方面,均深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

未被汉化的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多以部落联盟的形式存在,其最高领导者,多为其中最为强大的一支部落的首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