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元稹之立冬节气诗:在想象中的诗与远方,野鸡投水,变成花蛤

2020-11-04 18:28:10 作者: 唐朝元稹之立

“霜降向人寒,轻冰渌水漫。

蟾将纤影出,雁带几行残。

田种收藏了,衣裘制造看。

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唐朝元稹咏廿四气诗.立冬十月节》

特意查了一下西安的温度,因为长安是唐朝的都城。农历十月的立冬在唐朝有多冷?其实也不太冷。当代的温度减掉地球温室效应的两度,就应该是唐朝的温度,相对温暖湿润。比起宋朝之后长达几百年的小冰期,唐朝实在是物华天宝,老天照应。

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是农业发达的地段,以此时天气作为标准,填充二十四节气里的细节,应该是元稹节气诗的基础。

城市的温度比农村郊外要高。但元稹的节气诗显然面对的是农村广大地区。因为这个元稹虽然历史上对他褒贬不一,但是他是实打实有过深厚和深刻的农村基层治理的阅历和经验,所以他的作品比较真实和接地气。何况这组作品不是私人酬唱,是他在丞相位置上对全国发布的节气诗,是月历和日历的补充,指导生活和农时。

那么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是冬天的第一个节气,太阳行经黄经225度,就是立冬,标志传统的冬天开始。

“霜降向人寒,轻冰渌水漫。”

这其实不算是一个普遍现象。比如白露节,说的是初秋刚看到露水出现。那么立冬会看到凌晨会有湖水结冰的现象,但是这在唐朝的长安或者郊区也不常有,但是出现过一次,就能证明温度在某一天,曾经出现过低于零度,导致湖水结冰的现象。这就是冬天来临的重要物候标志。

但是这只是概念上的冬天,真正体感的冬天要延迟到一个多月之后的冬至。

虽然偶尔会看到湖水结冰的现象,实际此月此节,晚上微寒,往往白天天空高远明净,太阳温暖,空气虽然干燥,但是很多地方地气充足,偶逢小风微雨之后,有如二三月的春天,常常会看到反季节的花开,一些在春天时节开放的花朵,认错了季节,反而如春天将明媚绽放在枝头,而秋天的小草本也抓紧时间绚烂,所以有“十月小阳春“的说法。

而微寒与明丽,正是让人怀念的春天的美呀!

“蟾将纤影出,雁带几行残。”

这说的是初冬月头的月亮,像玉钩一样俏丽瘦美,而北方的大雁仍旧飞往南方过冬,只是现在能飞走的都飞走了,晚秋是大雁南飞的旺季,此时时到了尾声。天空辽阔,无论是动物植物和人,大部分都减少了户外活动,开始为漫长的冬天做准备。

“田种收藏了,衣裘制造看。”

大部分田间的作物都已经成熟并且收藏,比如五谷,土地开始进入冬闲休整时节。靠天吃饭的农民,秋收之后,有一段时间的闲适。但是这种闲适是针对辛苦的农耕而言。实际冬天是农民忙碌的日子,但是从户外转向户内,预备过冬的食品,冬衣,燃料,各种祭祀,交际。

冬衣那是人类区别动物,进化成人类必然的烦恼。没有天然皮毛的人类每天考虑的就是穿什么,尤其是寒冷来时。

所以古代的十月又有一个很集体仿佛的活动,就是做衣裳。虽然诗经说九月授衣,是指秋天就要开始做衣裳,但是十月才是最需要冬衣的时节。

元稹这句诗有三层意思。

一,唐朝在九月是有授衣节的,给官员放假,回去收割农田并准备好秋冬的衣裳来上班。

二,开始需要冬衣的是从十月开始,这时候可以拿着成衣穿上身了。

三,趁着小阳春的季节,没有衣裳的赶紧去做,别怪我没有提醒!

“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

原谅古人一本正经的搞笑吧。他们不知道地球是圆的,虽然他们极其精准的算出来太阳在地球表面的运动轨迹,比如黄经,但这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和现代的天文地理学,太阳光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得到的测量数据的结果是何其仿佛,甚至是精确,但是前提是他们不知道地球是圆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