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的阉党与东林党的争斗,一直都是一个激烈讨论的话题。 以魏忠贤为首一脉地阉党,在近年来不断地被洗白,可仍有不少人认为魏忠贤就是一个祸国殃民的阉人,不过一些人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如果没有魏忠贤的话,大明不会走向衰败,一开始就重用东林党人的话,大明末期根本不会造成国库的亏空,导致兵无斗志、将无战心。
那今天我们就来解析一下,明末两党争斗的结果,以及东林党人在魏忠贤死后的做法,是否真正的导致大明提前灭亡呢?1、权势滔天,横祸飞降
魏忠贤不过一阉人,他能够上位还是依靠皇帝的乳娘客氏。明熹宗朱由校是一个“木匠皇帝”,他并不适合当皇帝,只喜欢木工。魏忠贤与客氏的对食关系被发现之后,熹宗并没有生气,而且先后封赏二人。魏忠贤在备受宠幸的同时,他开始逐渐地把控朝政,到了天启中期的时候,天下人只知九千岁,却不知皇帝。
九千岁就是魏忠贤别称,在一家独大之时,东林党人只能是委屈求取。终于他们等来了能够大刀阔斧的崇祯,九千岁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其实我们翻遍明史,这个朝代的确是出过不少祸国殃民的大太监,可是在皇帝决心要拿掉他们的时候,他们是毫无反抗之力的。从王瑾与魏忠贤两位权倾朝野的大太监结果中,我们就能够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权势滔天的九千岁,逐渐地开始迷失自我,在他想要控制崇祯的时候,他触碰到了皇家的逆鳞。熹宗虽然柔弱,可也不至于被阉党一脉控制,阉党说白了就是明熹宗抛出来,对抗朝堂上文官集团的。皇明祖训中明确地说道:阉党不能够干政,可是在后世的君王中,成祖等君王都重用过宦官,帮助皇帝对抗文官集团。
魏忠贤触碰到权利中心的时候,那些九千岁的狂热追随者,一下子都跑到了崇祯那边去。他一下子没了帮手,文官集团也是异常的嚣张,尤其是东林党人,熹宗在位的时候,东林党人被打压到极至,崇祯上位之后他们彻底地迷失了自我,在消灭了阉党之后,东林党人对于朝政并不上心,因此才会有史学家指出,东林党人有话语权之后,做的事情实则还不如阉党。2、敛财国库却充足,只两点诠释两党优劣
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的确是在敛财,不过在敛财的同时,国库一直都是十分充盈的。因此在对外的战争上,他们根本不需要怕后金或者是李自成。军队有粮饷、军饷自然是不会出现兵无斗志,将无战心的情况。阉党敛财是在向大世家以及地主、商人索取赋税,百姓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百姓是国之根本,这些人没有受到影响,自然是不会去反抗明朝统治的。
可是我们反观东林党人的做法,由于阉党卷走大批的商人、世家、地主的钱,他们便想方设法地要将这笔钱夺回来。其实这是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情,说白了东林党人本身就是江南地区的大士族。因此他们在没有钱的时候,的确他们是没有胆子让皇帝掏出钱来的,可是他们也是在不断从赈灾粮等等一系列的花销中,扣出他们贪污的银子。
东林党人动摇的是国之根本,从这上面来看谁是反贼,谁是忠臣一目了然。
百姓看到东林党人富的流油,可自己却是衣不遮体,在这样的情况下,百姓也是只能去起义,追随着闯王李自成,杀进了北京城,崇祯皇帝煤山吊死的时候,他说了: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崇祯在临死的时候,他也明显地看出了到底谁才是对大明真正好的人。
这也正好就解释了那句话,表面上的坏人并不是坏人,表面上的好人也不一定就是好人。
在通过敛财,以及动摇国之根本上,崇祯皇帝估计也是至死才悟明白这个道理,这些这个教训的价值实在是太昂贵了,用了大明的江山才买下了这个教训。这也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史学家”洗白“魏忠贤的原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