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贤汇聚之区 豪杰挺生之所——简述盂县乌河历史上“三大文化世家”

2020-11-05 10:28:42 作者: 英贤汇聚之区

乌河,发源于山西省阳曲县两岭山,经凌井镇、东郭秋而入盂境,在阳曲县境内流长22公里,流域面积164平方公里。后经盂县东梁、西烟、西潘等乡镇,流长54公里,流域面积680平方公里,而后汇入滹沱河。整个流域面积达844平方公里,历史上分为上川、中川和下川,统称乌河川。乌河是盂县境内最大的河流。从古以来,整个乌河川统属盂县(1946年以凌井店为中心的乌河上川划归阳曲县)。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正是这样广阔的地理空间和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文化衍生的母体,形成了与其相对应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乌河文化和造就了盂县乌河历史上的“三大文化世家”。

盂县被称为“进士之乡”,而乌河地区则是“进士之乡”的进士之源。说它是“进士之乡”的进士之源,是说它年代久远,人数之多。在现有统计的盂县167名进士中,有年代和村名可考的,最早的是五代上文村人张崇嗣,为后晋天福二年(937)进士。在元代之前的115名进士中,乌河地区就有60名,占了半数以上。进士多,反映了一个地区文化教育发展的成果,但其文化意义不止于此。进士是科举制度的产物,科举制是历代封建王朝诠选官员的一种制度。中进士便可以入仕做官,进了官场就会成为官宦之家。如果一个家庭或家族,累累进士,世代为官,也便形成了名门望族的官宦世家。

在乌河地区称得上名门望族的有乌河上川大方山村的吴氏家族和下川上文村的张氏家族与侯氏家族。据宋庄村黑石头寺寺壁元代人一首诗“汉门华表及千秋,怪石奔腾截河流;北辰镇居水口处,五百年后出王侯。”这首诗告诉我们,正是黑石头山的阻拦让乌河绕尧子门北流,使许多村庄免于河水冲击,保住了下游的平川沃土,几百年来滋润着这里的人们,在这里定会诞生出王侯将相式的人物。

乌河上川大方山村,位于山西省阳曲县凌井店乡之东,盂阳公路之南(1946年从盂县划归阳曲县)。村中一通《方山简史》石碑这样写道:“方山位于三晋首邑,境内资源广布,物产丰仇,人杰地灵。远古属仇犹国,后节制于盂县平定州,今归太原阳曲管辖。”大方山村的吴氏家族,是在宋代通过科举制起家成名的世家望族,是“新的文化士家”。其家族从北宋哲宗元祐至绍圣年间(1086-1097),先后有吴居正、吴开、吴孝明三人中式进士,到徽宗政和二年(112),又有五人中进士;其中吴师古为政和二年王辰科的进士、状元,成为盂县历史上第一名状元。其家族一些成员随北宋南迁后,又有六人在南宋中进士;加之以后金元的四名进士,吴氏家族先后有二十名进士,也足称“进士之家”。科举制使吴氏家族从宋代以来累朝簪缨,世袭承位。历代官宦中,从太师、少师、尚书、御史、侍郎、都统、宣抚使至太守、府尹、刺史、留守、知县等多达百余人。加之科举状元、解元、进士、贡生、举人、国学生、武生等功名者六十多人。名门望族,书香门第,誉满各府、州、县。在乌河川地区成为仅次于张氏家族的文化世家。

乌河下川上文村,位于盂县西烟镇东北10公里处。原名渴水,因渴望找到水源而得名。上文村四周青山腾龙起伏,连绵不断,好似妙手丹青从湛蓝天宇中勾勒而出。山底沃野田禾绣错,山上草木葱茏,奇峰怪石掩映于青松翠柏之中。观其村落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形如聚宝之盆。北靠昆仑之山,东倚蟠桃之岭,南望南峰之山,西临乌河东岸。实乃一方风水宝地。难怪唐、宋、元时期英贤豪杰层出不穷,造就了上文村近八百年的辉煌历史。大明万历癸卯年(1603)《重修文昌阁碑记》载:“我村古称上文,人才辈出,至唐元而益盛。赐杨彖状元第,时连三榜九名进士,腰金者七十二人,缙绅甲于天下。”对于这样一个不足百户的小村,敢说这样的大话,唯有上文,天下无二。实为英贤汇聚之区,豪杰挺生之所。在这里中国历史上诞生过两大文化世家。一族为张士贵家族、一族为侯道济一家。

张士贵为唐初名将。出生并食邑于河南卢县,其祖籍为盂县上文村人。张士贵(586——657),本名忽峙,后更名士贵,字武安。其曾祖张俊,官北魏银青光禄大夫、横野将军;祖父张和,官北齐开府车骑将军;父张国,仕隋朝,历任陕县主簿、夹州录事和参军、历阳令,以军功授大都督,定居虢州卢氏县,张士贵就出生在这里。张士贵自幼善骑射,弯弓一百五十斤,左右射无空发。从唐太宗让他“作武功之咏”来看,张士贵还有相当的文学素养,是一名文武双全的非凡人才。官左领军大将军,封虢国公,子孙袭爵。卒后,唐高宗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并赠辅国大将军,謚号曰襄。宰相上官仪亲自为他撰写墓志铭,对他为李唐王朝出生入死、屡建战功的一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高宗又诏赠其东园秘器,并给仪仗之荣,陪葬太宗于昭陵。张士贵家族之荣耀于显赫达到了顶点。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