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城市,号称十三朝古都,在古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洛阳是天下的中心,并由此衍生出“洛阳无影”的政治学说,是说夏至这一天,洛阳测不到影子。这明显与我们熟知的地理知识不符。这种学说是怎么出现的呢?又象征着什么?
一、建都洛邑与天下之中
中国古人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全天下都是天子的领土。天子应该居天下之中,商代就有“天邑商”的说法,并将自己的国都称作“中商”,汉朝人说殷商的制度是“王者必居土中”。周朝建立后,继承了这种思想,选定国都时十分谨慎。
影视剧中的周天子
根据《史记》、《逸周书》等古籍的说法,周武王曾考察了北到太行山、恒山之地,南到三涂(今河南嵩县)一带。经过道路里数的勘察,到周公辅佐成王时,最终确定在天下之中的洛邑建都。
惊人的是,出土的文物何尊上面的铭文,印证了这一说法。何尊上记载,周成王在建都城时在祭典上对宗室大臣们说,“宅兹中国,自之乂民”。这里的“中国”,不是今天的中国,而是指天下之中。
何尊
国都必须居于天下之中。可是哪里才是天下之中呢?这需要测量。《周礼》的核心思想就是“惟王建国,辨正方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是说王者建立都城,要辨别方位,确定国都所处的位置。在《周礼》的《地官·大司徒》中,详细记载了测量天下之中的方法,那就是“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
注意,注意,注意!这里测量地中时,还是可以看到影子的。
二、洛阳无影
但到了唐代,有些人却由以上学说,衍生出“洛阳无影”的说法。唐代僧人义净曾走海路前往印度求法,后来将这段经历写成《南海寄归内法传》。里面写道,今印度尼西亚一带到8月的时候,就算人站在太阳底下,也看不到影子。这很好理解,因为当地位于赤道附近。
问题是,他在书中写到中国时,也有“洛州无影”的字样,是说夏至这天,洛阳测影之处看不到影子。只要学过地理的肯定都知道这不可能,因为洛阳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夏至这天,怎么可能没有影子呢?
义净雕塑
当代学者王邦维在参观洛阳市的“周公测影台”时,感觉凭借这些建筑可以解答这个谜题。于是他特意在河南登封的一个古观星台进行观测。他发现,在北京时间13点零8分(当地时间正午),在这个观星台上完全看不到任何石表和石台的影子,持续时间2分钟左右。
当然,这个观星台经过了精心的设计,石台摆放的位置和石表的倾斜度都是设计者的有意为之。那问题是,到了唐代,为什么如此强调“洛阳无影”的说法,还精心设计这种仪器呢?
周公测影台
三、武则天的洛阳情节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天人感应学说,“视日影”就是其中一种。日影的长短关系到白天的长短,被视作是判断一个皇帝好坏的标准。如隋文帝就曾将自己的年号改成“景长”,取日长之意。古人并没有今天的地理知识,他们认为上古圣君帝尧的时代,太阳距离北极很近。影短日长,就意味着帝王的统治十分接近圣君的标准,那没有影子,自然就是最贤明的圣王了。
影视剧中的隋文帝
到了武周时期,这种倾向更加严重。武则天改国号为周,追宗周代,代表着她是周代的继承者。所以无论是意识形态,还是国家礼仪,她都想模仿周代的制度。最具代表性的是她在垂拱四年(688年)修建的明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