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契丹当然不会以拿下燕云十六州作为满足,只是石敬瑭还有力量,中原藩镇还有力量,因此契丹满足于册封后晋当儿皇帝。
但是哪怕在石敬瑭时期,后晋对契丹也并不是那么驯服的。而到石重贵上台,南北全面战争,传统史书归咎为石重贵不自量力,但是契丹也想南下中原,也是重要原因。从开战到石晋灭亡,到契丹立足不住,在后汉刘知远为首的中原藩镇反击下,撤退回家。
整个战争过程证明,中原藩镇有能力阻止契丹南下,如果不是石晋自己内乱,契丹是无力南下的,历史哪怕后晋内乱之下, 契丹进了中原,都站不住脚。还有就是五代的藩镇体制,固然没有文官牵制碍事,但是这种体制无可避免的不断内乱。
那么可以下结论了。首先,并不是石敬瑭对契丹出卖燕云十六州,而是随着长城外地域的崛起,作为这块地域势力代表的契丹人,必然南下,燕云十六州被占领,是一种必然,而不是出卖的结果。
之后后周周世宗北伐也证明了南北均势大致形成,契丹能够拿下并守住燕云十六州,但是无力继续南下夺取整个中原,而中原王朝有能力阻止契丹南下,但是无力把契丹从边境地域整个驱逐出去。
周世宗郭荣固然是英年早逝,但是当时宋太祖赵匡胤可是随行的,如果后周将领判断当时军事形势,都认为契丹可伐,功败垂成,那没什么能阻止宋太祖上台后,把同样事情再做一遍,把契丹人赶出幽州地区、事实上如果契丹真的很弱可以进攻,那从后唐一直到后晋到后周到宋太祖时期,中原政权早应该进攻契丹多少次了。他们不这么做,显然是认为,当时无力做到。
宋太祖认为必须统一四方,先消灭弱小敌人,积累财富和军力,才能和契丹一战。北宋大致统一了南方,消灭了北汉,疆域人口财富空前增长,兵力大大增强。于是到宋太宗时期双方再次激烈较量,这种较量到宋真宗时期才以盟约形式结束。
宋太宗赵光义在军事上当然不如宋太祖,但是他带的基本还是宋太祖手下那批宿将和百战精兵。如果说一次失败是偶然,两次三次多次较量的结果,再次证明了南北均势,契丹能够拿下并守住燕云十六州,但是无力继续南下夺取整个中原,而中原王朝有能力阻止契丹南下,但是无力把契丹从边境地域整个驱逐出去。契丹稳固占据燕云十六州就是长期斗争反复较量形成的这个均势的必然结果。
由此,并非是燕云十六州归辽国,注定了北宋的国力不振。而是当时历史出现了长城以北地域大发展,当地胡族势力崛起这个新的要素,这就必然导致局面和之前没有这个要素的汉唐时期,大不相同。 北宋和辽国形成了新的南北朝对峙局面,实则是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