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这首千古绝唱:载不动许多愁,道尽人生悲欢愁情,动人心扉

2020-11-06 11:15:46 作者: 李清照这首千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

自然界连绵不绝、亘古长在的流水,人类情感中知音难觅、世事沧桑愁烦心绪,这是两种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却又很容易让人们将它们联系起来。

将心中的愁与流水的意象紧密联系,从而使愁多少具有了比兴的意味,让人感到比喻的行云流水,修辞的自然天成,这也似乎成了毫无违和感的事实。

自从人们在文学作品中将愁比喻成水,这人类所共有的情感便多了一份共鸣,李煜《虞美人》中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苏轼《虞美人》中的“

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

这两首绝代风华的《虞美人》将连绵不绝、挥之不去的愁比作水,其中愁的滋味更加耐人寻味,更加具有感染力。

苏轼在词中甚至把愁物化成了可以载在船中的事物,逆流而去,他的这一比喻的精妙绝伦是毋庸置疑的。

苏轼这个妙喻被后人竞相摹拟,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在《江城子》中说“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张耒《绝句》中说“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过江南”,张元幹《谒金门》中说“

艇子相呼相语,载取暮愁归去

”,女词人朱淑真又说“

可怜禁载许多愁

”。

人们对于愁的比喻,不断地推陈出新,从词到曲,题材更广泛,表达更细腻,叙事更具体,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六中写着:“

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

。”这明显的将愁作为了一种不再抽象的事物,而是具体的可以放置在马背上的实物。

王实甫《西厢记》中写着:“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又是将愁载在马车上,更加具有了打动人心的戏剧艺术效果。

在诸多的将愁比喻为水的作品中,北宋词人李清照以特有的女性的细腻情感、高超的语言表达和精湛的音乐审美能力,将愁表达到了化境的程度。

李煜将愁变成水,秦观将愁变成随波逐流的事物,李清照又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她词中的愁是这样的: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的这首小词,仿佛将读者带进了一座歌剧院中,歌剧院正上演着一曲古老的戏剧节目,剧目给人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抬眼望去,远处是一幅暮春景色:

红日高悬,和煦的春风吹拂着,林苑中的花枝上花瓣已经凋零,遍地都是落红,一片片嫩绿的叶子已经缀满枝头。

镜头拉近,则是一所古色古香的闺房,闺房显眼的位置摆放着一张书案,案头上堆着书籍,妆台上放着一面镜子,还有妆奁用品,书案旁边还摆放着一只香炉,香炉里正飘着一缕缕沉香的氤氲。

恰在此时,闺房中的主人公,一位淡雅着装的中年女子缓步来到了窗前,她坐在窗边的椅子上,凝神向窗外望去,过了一会儿,她又来到了梳妆台前,想对镜梳妆,但又慵怠无力。于是她舒展歌喉,一首歌曲从她的口中流淌而出,荡气的旋律顿时飘荡在舞台中央。

这首词为什么会给人带来这样的艺术效果呢?只是因为词人将全部的情感、全部的愁烦心绪都浓缩进了词句中,一字一句都是他内心的写照。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