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考试被认为是考察某种能力获得某种荣誉的一个重要途径,特别是一年一度的高考,每年都备受瞩目,高考不是成才的唯一途径,但可以说是最好的途径,因为它相对来说是最公平的一场考试,在高考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大家第一次真正感觉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第一次可以真正把握自己的人生,选择自己的未来,无数学子都希望可以通过这个机会离自己的梦想更进一步。
我们从小学直到高中,十二年如一日地努力读书,都是为了高考,所谓十年寒窗苦读,换得一朝破茧成蝶也不过如此了吧。现代社会如此,古代社会更是如此,在那个时候没有太多的渠道去实现自己的抱负,直到唐朝时在正式创立了科举考试制度,其中又分为文科举和武科举。无数学子都希望能够通过科举考试一举夺魁,从而报效朝廷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俗话说"十年寒窗苦读",这句话可能描述的是比较理想的情况,一般自己天资聪颖或者外加家里有矿,可以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但若是普通人,十年简直是痴心妄想,毕竟每年有那么多的人想要金榜题名,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
一般家里条件好的,在孩子8、9岁时,会送他去上私塾,所谓私塾,就是私立的学校,需要交钱的,所以家里贫寒的就只能自学。考试呢就像升级打怪,需要一级一级来,通过县试和府试后成为童生,成为童生后你才具备了正式报考科举考试的资格证,然后报考院试通过成为秀才,再考乡试成为举人,之后考会试成为贡士,最后参加殿试,如果成功金榜题名就成为进士,前三甲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而且其中有些考试并不是每年都会举办,所以这样算下来,十年就能高中的人估计是天才吧!能够出人头地的也是佼佼者,大多数人可能努力一辈子也只能是个小官,甚至一直名落孙山。
所以如果能够顺利通过考试,整个人都会飘起来吧。
就有这样一个人,中举人之后喜出望外,可能是一直以来太大压力了,得知自己上榜后几乎疯了,从而成为大街小巷的一个笑谈。说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我说的是谁了吧,没错就是范进。
大家中学时一定都有学过《范进中举》的故事吧,其实这个故事出自于清代小说《儒林外史》,这本书里主要描写的是不同的人对于功名多表现出来的不同反应。范进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被科举制度"逼疯"的书呆子,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的科举制度有诸多弊端。
其实大家都知道他中举之后喜极而疯的故事,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中举后做了什么官,有什么成就,这里就给大家普及一下知识。
范进一生可谓命运多舛,五十多岁了还是童生,人家这个岁数都已经官升一等财富满盈,准备退休养老了,也而他还在寒窗苦读,就连最初级的两门考试都没过,可见他并不是个天资聪颖的人,后来有个和他经历差不多的人正巧是他的主考官,看了他写的文章后,认为这简直是世间最好的文章,就这样范进才成功通过成为举人。
中举之后,按道理应该分配职位赴任,或者如果不满足于做个小官,可以继续参加会试和殿试,但不幸的是他的母亲在这个时候去世了,按照规定,他需要守孝三年,而且三年之内不能做官,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也不能成亲。就这样三年过去了,孝期结束,他进京参加了会试,这次很幸运成功通过,后来又通过殿试考取了进士。被分配到六部中当官,之后表现不错一直晋升,考取御史多年后被钦点为山东学道,这是个多大的官呢?学道不是普通的地方官,而是皇上亲自委派的,而且每个省就一个,掌管全省的学校政令以及岁试和科试,这两种考试统称为院试,也就是掌管全省的教育问题。可想而知官职有多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