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七年(1627)八月,信王朱由检登基成为新皇帝,魏忠贤也在这一年失去往昔的荣耀,一脸落寞地走在去往凤阳的路上。
对于朱由检的安置,魏忠贤内心十分复杂,更多的是不甘。当他走到距离阜城二十里处,收到李永贞传来的消息,朱由检已经传旨锦衣卫千户吴国安,前往捉拿魏忠贤,原因是魏忠贤不思悔改,豢养亡命之徒,蓄谋叛乱。 “致将素畜亡命之徒,身带凶刃,环拥随护,势若叛然,朕心甚恶”——《明史》
魏忠贤闻此消息,行至阜城落脚后,唤来李朝钦,二人推杯换盏,满是凄凉,自知死到临头,且崇祯定然不会轻饶,豪饮至四更时分,二人双双自缢而亡。
魏忠贤死讯传来,崇祯得知他先一步离世,愈加愤恨,果然未能对魏忠贤网开一面,魏忠贤虽然已死,仍“诏磔其尸,悬首河间。”或许,这便是多年来为祸朝廷的报应吧。
虽说“人间正道是沧桑”,但此事却仍然有人质疑,魏忠贤明明是一位在天启皇帝面前都称九千岁的人,在明朝皇帝之下可算是“只手遮天”,为何会被年仅17岁,且刚刚登基的崇祯轻松扳倒呢?
崇祯能够轻易去掉魏忠贤,最根本的原因要感谢朱元璋,因为建立大明朝的朱元璋,打下江山以后,便想着如何能够传朱家大明江山于万世,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增强皇权,削弱一切他能想到的可以影响皇权的势力。
在明朝以先,宰相曾经架空过皇权,朱元璋对此深有体会,索性一劳永逸,直接废除宰相制度;大族豪强或者皇亲国戚也曾经凌驾过皇权之上,朱元璋便对大族豪强进行限制,并且选一些没有强大背景的人家来做外戚,这样便于皇权稳固。
诸如此类,朱元璋做不少事情,也将明朝的皇权仅仅抓在手中,却唯独漏下皇子。朱元璋尽管做很多准备工作,最终,朱棣还是成功造反,但是这一点在朱棣这里得到加强,朱高煦的造反也就失去成功的土壤。
明朝又有锦衣卫的存在,皇权固若金汤,一切的权臣在皇权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无论是嘉靖时期,首辅位置坐近二十年的严嵩,还是万历时期,首辅、帝师、托孤重臣的高拱,都在皇帝的一张圣旨下,瞬间便灰飞烟灭,根本没有任何抵抗能力。
魏忠贤,天启年间的“九千岁”,天启皇帝的代言人,甚至有加自己意思于皇帝之上的事情发生,看似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面对皇权时却依然没有反抗之力,这是大明朝为皇权带来的从根本上的压制,权臣不行,掌握大权的太监也不行。
魏忠贤固然势力庞大,遍布朝野,甚至在宫中也广布党羽,但是他这样权力的根却在于皇权,当崇祯不愿意使用他的时候,他也就瞬间失去所有,从天上到地上,仅仅是崇祯的一念之间而已。
但是,天启帝在临终之前曾对弟弟朱由检嘱咐过,“忠贤宜委用”,朱由检为何不顾哥哥的遗言,而非要置魏忠贤于死地呢?
太监干政的基础,其实不是太监掌握权力,而是太监代言权力,天启帝酷爱木匠活,精力全都消耗在木匠工作上,对皇帝工作的处理,便被魏忠贤钻了空子,也就是所谓的“代言”。
嘉靖不上朝,但是却视听皆在,严嵩一党的所作所为了如指掌,所以严嵩是嘉靖的棋子,掌控在嘉靖手中。
天启帝则不然,他的信息来源并没有自己的有效系统,而是来源于魏忠贤,如此一来,魏忠贤替代天启帝的并不仅仅是手的作用,而是还包括了眼、耳,甚至是口。
魏忠贤之意,往往便堂而皇之地成为天启帝之意,他也因此祸国殃民,大行其道而无所顾忌,成为一个大奸臣,甚至当着天启帝的面,也有人敢公然称他为九千岁,天启帝自然可以废他,但是天启帝没那么做,因为他觉得魏忠贤有用,因为他听到的信息,被魏忠贤掌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