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遍全球的清朝第一女科学家,在国内却无人知晓

2020-11-09 14:30:08 作者: 火遍全球的清

1786年,在地球的另一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伽利略证明了“日心说”,开普勒总结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欧洲大陆上充满颠覆性的科学革命,一切新思潮都在暗处蠢蠢欲动。

而此时的中国,正处在康乾盛世,延续着几千年的封建传统,似乎离科技进步相差十万八千里。

也是在这年深秋,安徽王家一个小小的女婴呱呱坠地,家人为她取名为王贞仪。

在那个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乾隆盛世,王贞仪本应该像寻常女子一般,读《女戒》、《内训》等教化书籍,养在深闺,待到豆蔻年华觅得良人、相夫教子。

但没有想到的是,她的人生轨迹,却活出了穿越时代的传奇。

她是天生的学霸,能够留存后世的著作涉及天文、地理、数学,而且都是在她18~24岁完成。

她是一位顶尖全球的科学家,提出“地圆说”和“日月食”的解释比西方更有说服力。

200年前的无数个夜晚,她曾坚定地抬头仰望星空。她的一生犹如流星般短暂,留下的却是永恒的璀璨。

王贞仪正是出身于科学世家,从小在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影响下,感受到科学带来的洗礼。

她的祖父是知府,精通算术,并爱好研究星象;父亲仕途不畅,但在业余通晓医术,成为悬壶济世的名医,曾出版过四本医学专著,传授女儿王贞仪医学、地理和数学。

祖母与母亲都出身名门,大家闺秀,受到过文学的熏陶。

与其他女孩从小接受女红、胭脂首饰的兴趣培养不同,她习惯了跟随祖母和母亲,在纸堆里摸爬滚打,从小博览群书,聪颖过人,8岁能赋诗,11岁能写文章。

但在11岁时,王贞仪本来幸福安稳的童年生活突遭变故。祖父因身涉官场风波,被贬至吉林,王贞仪只好随着家人四海漂泊。

从安徽长途跋涉至吉林不久,祖父病逝,这是她人生转场的重要时间节点。

祖父去世后,她继承了祖父留下的关于天文、地理、数学方面的近万卷藏书,并开始不分昼夜,埋头苦读张衡、祖冲之等科学鼻祖的智慧结晶。

在16岁时,她跟随父亲行医,游历名山大川,学习射箭、马术和武术,在草原上策马加鞭的王贞仪是那么的英姿飒爽,独树一帜,富有无穷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她说:“谁说女人只能待嫁闺中,我偏要马上论英雄。”

“地球是圆的,但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却是天圆地方呢?”到现在都有很多人想不明白这个问题。

200多年前的王贞仪却用一句话轻易回答,“人居地上,各以所居之方为正,遥观异地皆斜立,其人立处皆当倾斜,而今不然,岂非首戴皆天,足履皆地。”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地球上的人,看东西都是以自己为主,所以自己待的地方自然都是平的,反而是远处的天,看起来是倒扣着的。

王贞仪的这个解释很新奇,通俗易懂,而且是从宇宙宏观与微观结合理解的。西方虽然提出了万有引力,但是却没有人解释清楚“天圆地方”。

除此之外,王贞仪对于日月食的解释更是让西方科学家佩服。

因为女子不进学堂的风气,她没有老师,不明白夜晚月亮为什么会反射太阳光,只能自己翻着张衡的《灵宪》苦思冥想。

那是乾隆戊申年(公元1788年)元宵夜,她偶然看到镜子映出了花灯的影子,仿佛得到天启,立即钻进闺房,用极其简陋的仪器做了实验:

挂起一盏水晶灯充当太阳,用圆桌当地球,圆镜作月亮,控制吊灯高低的变化,改变圆镜与圆桌的距离,月食的成因,就这样被这位聪颖的女孩领悟了!

她欣喜地著写了《月食解》,不仅语言直白,还有配图,用通俗的语言告诉百姓们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同时还对月亮的阴晴圆缺、日食进行说明,和现代的天文学阐述的日月食原理一致。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份完备的日月食成因的解释,那时她才20岁。

她每夜坚持观察天象,记录行星轨迹,写了《经星辩》正确推导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旋转方向。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