颔联的“青山埋骨至今香”,说的是这李白墓位于安徽省的青山西麓陇地上。当年李白去世后,本是葬在了安徽省的城南龙山东麓,后来李白好友的后人给李白迁墓,就把李白墓移到了与龙山相对的青山。因此,很多人追悼李白,都会用到“青山”二字,这辛弃疾自然也不例外。
颈联的前半句“不寻饭颗山头伴”,说的是当年李白对于杜甫的调侃: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签子日卓午。虽说这是民间戏言,但是辛弃疾借用这两句,其实是表达了自己对于李白和杜甫怀念与崇敬。毕竟,能把偶像的诗词写在自己的作品里,这大概也是追星的最高境界了吧!
后后半句“却趁汨罗江上狂”,则是借用了杜甫的“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这难道仅仅只是想要说明杜甫在追忆李白么?其实不然,辛弃疾是在借诗言情:我辛弃疾和杜甫一样呀!都对李白有着不俗的感情!
要不说高手就是高手呢?辛弃疾简简单单几句话,既表达了自己对李白的怀念,又展现了自己对杜甫的崇拜,真可谓是“一箭双雕”!那么,辛弃疾对于李白和杜甫的感情就只是浓缩在了这一首诗中么?那肯定不是,辛弃疾用他一生的才华,在表达人生志向的同时,又揭露了自己对李白和杜甫的肯定和崇拜。
李白,唐代诗坛乃至中国古代诗坛中一颗可供仰望的明星,多少文人骚客在他独特的行文方式和大气磅礴的作品下,都感受到了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而这其中就包括南宋著名诗词大家辛弃疾。
诚然,二人出生的时代不同,生活的环境也不同,但是作为一个对国家和民族崛起怀有坚定信念的有才之士,他们对于理想的追求,在那么一瞬间却是相通的。辛弃疾羡慕李白的潇洒和不拘一格,但是他更加崇拜李白那种敢于打破封建礼教束缚的勇气和魄力。
因此,为了表达自己对于李白的感情,辛弃疾曾不止一次在作品中或者提及李白的尊号、或者借李白的诗词意象言志。“谪仙人,鸥鸟伴,两忘机”,出自辛弃疾的《水调歌头·和王正之右司吴江观雪见寄》。
这谪仙人指的是谁值日不必多说,而值得肯定的是:辛弃疾用“鸥鸟”这种动物,就统一了自己和李白的志向。鸥鸟,在古人的诗词中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种动物,它代表的是一种遗世独立且自由高洁的生活态度。
辛弃疾借用这样的动物来描写李白,其实展现出来的就是他对李白那种傲然与世外的向往。世人皆知李白仕途不顺后,干脆过起了逍遥自由的日子。而这,恰恰就是辛弃疾所缺少的。
出生在大金管辖地的辛弃疾,自小就看多了金人对于宋人的迫害和残杀,心怀拯救百姓志向的辛弃疾,一直渴望自己能在战场上灭金以扬国威。所以,当年只有21岁的辛弃疾就参加了抗金的起义军,后更是在战场上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趁着这股东风,辛弃疾踏进了南宋朝堂。原本,辛弃疾以为这是自己建功立业、收复失地的开始,却不成想,这只是自己宦海沉浮的第一步。因此,辛弃疾在《鹧鸪天》、《念奴娇》等诸多作品中,都借用了李白的诗词典故,表达的就是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愁。
“最忆当年,沉香亭北,无限春风恨”、“雨恨风愁。解释春光,剩须破费,酒令诗筹”,无不表示了辛弃疾自己对于现状的不满。所以,辛弃疾对于那个和自己同样有爱国情感的李白,是仰慕的,但这仰慕的背后,又有着对李白可以撒手离开朝堂的敬佩。
如果说辛弃疾对于出生于盛唐的李白只是仰慕的话,那么他对和自己处于差不多境况的杜甫,就是同类人的接受了。
年少的杜甫因为才学出众,所以深得文坛大佬们的赏识。那时候的杜甫,对于自己的未来,也是充满了信心,他在不少诗词中既展示了自己的豪情,又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的感情。这时候的杜甫可谓是朝气冲天,对唐朝的发展充满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