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冈迎春亭的古往今来

2020-11-10 05:38:29 作者: 武冈迎春亭的

迎春亭的古往今来

武冈人网:蛤蟆

迎春亭(宋:刘摰)

亭接东风近晓霞,几多和气到萌芽。

也知当日迎春意,不为松筠只为花。

武冈“迎春亭”地名的来源,顾名思义,自然是因为一个叫“迎春”的亭子。

但这亭子不光现代的人绝没有见过,估计就是迎春亭本地人也鲜有人知道曾有过这样的一个亭子。

因为这亭子早在清朝时期就已因年久失修而倒塌消失。

迎春亭不知何时所修,只知修建年代极为久远。

《康熙武冈州志》、《乾隆武冈州志》均没有记载迎春亭的任何信息,而《嘉庆武冈州志》只记下了迎春亭的位置及重修的年代:“迎春亭,东塔寺旁,嘉庆二十一年,咸宁许绍宗重修。”许绍宗,湖北咸宁人,时任武冈知州,为武冈的父母官。

《同治武冈州志》上也只有重修的年代,并且说迎春亭“已圮”:“迎春亭,东塔寺旁,嘉庆二十一年,咸宁许绍宗重修,今圮。”

“圮”即“倒塌、毁坏”之意,也就是说,在清朝同治年间,迎春亭已经倒塌毁坏,不复存在。

关于“迎春亭”的记载,武冈地方志上所载的信息就只有这么多,那么,“迎春亭”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亭子?它为何要取名“迎春亭”?

或许有人会说,武冈历史上不知修建有多少亭子,修建亭子只不过为了休憩、景点装饰之用,文人墨客为亭子随意取的一个个名字,似乎没多大实质意义。

但不然,据我从古旧书籍中找到的资料看,“迎春亭”是一个“功能性”的亭子,也就是说,它有“迎春”之用。

古人以春配应五方之东、五色之青,故于立春日,天子率百官出东郊祭青帝,迎接春季到来。

《礼记·月令》:“﹝孟春之月﹞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郑玄注:“迎春,祭仓帝灵威仰於东郊之兆也。”

《后汉书·祭祀志中》:“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车骑服饰皆青。”

后世地方官例于立春前一日,率士绅僚佐,鼓乐迎春牛、芒神于东郊,谓之“迎春”。

武冈迎春亭所在地正是位于城东郊。是原城东区,新东乡所在地,近年来合并头堂乡后称为迎春亭街道办事处。

明清时期,由武冈官员领头的“迎春”仪式每年就在武冈城东如期举行。

武冈古代的迎春仪式颇为隆重。

立春的头一天,官府的老大会率领大小官员去城东的郊区迎春。迎春仪式很隆重,前头是武冈的官员;后面是商人及武冈富绅组织的表演团队,边走边“装演故事”,我想这“装演故事”可能包括武冈的祁剧、阳戏、走马灯等带故事性的表演。(《同治武冈州志》载:“立春先一日,长吏率僚属迎春东郊,各市户装演故事随行。”)

迎春亭除了作为一个迎春仪式举行的场所,还兼着“接官亭”的作用。

古代官员从邵至武走的都是湘黔古道武冈东大路段,这也是当时邵阳至武冈唯一的“官道”。从邵阳至武冈每隔十里有一官驿,共十五个驿站。依次是:紫阳铺、长水铺、古塘铺、龙潭铺、黄桥铺、车林铺、西桥铺、山塘铺、大塘铺、荆竹铺、斗溪铺、双井铺、石羊铺、赤溪铺、赤土铺。

石羊铺即现在的三堂(塘),赤溪铺即二堂(塘),赤土铺即头堂(塘),过了赤土铺便是迎春亭。(注:“堂”是“塘”之误,“塘”即“塘汛”,为官方传递紧急军情所置,每十里一设,利用了以前的邮传铺,只是增加了人员而已。)

明朝尚书顾璘到靖州巡边时,就是走的这条路。

当时,顾璘由邵阳经湘黔古道前往武冈,在迎春亭受到武冈官员的热情接待。

顾璘当时极为高兴,坐在亭中石椅上,即兴赋了一首词:

兰陵王 武冈春晴(明:顾璘)

晴光好。正映李花秾缟。连朝怪,山雨林风,适与东皇助工巧。

染垂杨野草,布满青青行道。升平世,遍五岭三湘,处处韶华动欢笑。

谁家儿女闹。竞院落秋千,彩绳飞袅。江南此景知多少。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