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理的是哪里的水?教授:从《山海经》推断,它是在尼罗河

2020-11-11 11:19:32 作者: 大禹治理的是

相信大部分人,都听说过大禹治水的故事,这是中国古代由来已久的神话传说,早在夏朝以前,大禹便率领民众,和自然灾害洪水进行斗争,从而获得了最终胜利,更是塑造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最终历经13年,成就了一番伟业。

然而这也让人感到好奇,大禹治的是哪里的水呢,根据《国语》:“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伊水和洛水正好是黄河的支流,因此大禹治理的区域面积,主要还是黄河流域的下游位置。

但是来自于中科院的孙卫东教授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山海经》推断:是尼罗河。这是一个大胆而且新鲜的看法,孙卫东教授在国内,是同位素地球化学领域的权威,并且担任了科学院矿物和成矿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但是他的专业并非历史,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孙卫东如此的发言呢?

原来孙卫东教授曾经在分析商代青铜器的时候,竟然无意间发现,上面的同位素特征,出自于地中海一代,孙卫东就想到,这是否意味着,过去的夏商和埃及是否有什么关联?

实际上,早在民国时期,就有人提出了“华夏西来”的观点,认为华夏文明来自于成型文明更早的埃及,并且提出一系列“证据”,比如相似的甲骨文字,还有后来陆续发现的三星堆遗址,同样和北非的遗迹非常相像。

而在这个基础上,孙卫东于是就提出,大禹治水的地点,很有可能是尼罗河,而他的证据,来自于古代的文学著作《山海经》。并且有着以下的重要几个证据。

首先是《国语》中的那句话:“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孙卫东看来,过去的黄河支流,尚且不足以对河流附近的原住民,造成灾难性的破坏和后果,反而是尼罗河,在古代埃及期间,由于气候等原因,经常发生改道和迁移,对周围造成严重后果。

而《山海经》中,大禹治水的方式,和他父亲完全不同,以疏导为主:“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这一段话,交代了两个重要的信息,河水是南北走向,并且是从东北方而出,最终在西南进入渤海,然而在中国古代地图上,却并不能找到一条符合这段描述的河流,以至于南北向,还能引发灾情的河流,就更加的少见了。

对此孙卫东认为,《山海经》当中的渤海。实际上是位居东非高原上,非洲最大湖泊,世界第二淡水湖的维多利亚湖。

当然,孙卫东教授的这一切观点,都是建立在他认为夏朝起源于埃及的学说上所建立的,那么是否可信呢?实际上,如今安徽省西郊涂山南麓的淮河东岸,还留下大禹治水的遗迹,而且退一万步来说,如果夏朝真的起源于埃及,那么正如同犹太人迁徙一样,应该留下庞大聚落迁移的漫长足迹,不可能毫无任何征兆。对于孙卫东的猜测,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