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挖出数枚竹简,解开历史真相,学者:难怪诸葛亮必须杀死马谡

2020-11-11 14:28:04 作者: 青海挖出数枚

原标题:青海挖出数枚竹简,解开历史真相,学者:难怪诸葛亮必须杀死马谡

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发动大规模北伐。魏国毫无防备,天水、南安等三郡随即降汉。其后,诸葛亮派亲信马谡与王平防守咽喉要道街亭,希望能够挡住魏国来自洛阳的援军。然而在此战中,纸上谈兵的马谡连续犯下错误,最终败给了敌将张郃,导致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

事后,诸葛亮不顾众部下的一再求情,最终“挥泪斩马谡”,杀死了自己的爱将。在后世,针对“挥泪斩马谡”,学者们一直褒贬不一。有些人认为,蜀汉国小力弱,人才不足。马谡虽然吃了败仗,但是罪不至死,毕竟世上有几个常胜将军呢?因此,部分学者看来,诸葛亮斩杀马谡,加剧了蜀汉的人才危机,使北伐成为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马谡真不该杀吗?诸葛亮斩杀马谡,到底有什么法律依据?

1978年7月青海省博物馆考古工作队,在大通县上孙家寨一座西汉晚期墓中发现的一批珍贵木简。在这些木简中,学者们发现了一些失传已久的汉朝军法。

汉朝,是一个儒法结合的帝国,刑法相当冷峻,甚至有些不近人情。例如到汉武帝时,“ 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 大辟四百九条, 千八百八十二事, 死罪决事比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也就是说,在汉朝,能够触犯死刑的犯罪类型到达13472种,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相对于普通刑律,军律自然要更严,所制定的禁令和条款也更多。在孙家寨汉简中,记载了两条军律。而只要触犯这两条法律,只有死路一条。

首先是“违抗将令律”。正所谓“军令如山,无法违抗”。汉朝对于违背将令者,惩罚很严。根据孙家寨汉简记载: “莫诗( 待)鼓止, 行者不当行而行, 斩将口” 。

也就是说,军队若违抗命令, 不当行而行, 则军队的将领要论以死罪。在战斗中, 对上级的命令故意违抗, 而对作战造成危害者, 不论其危害后果大小, 一律处以极刑。

其次是“擅自退却律”,在战斗中,未经主帅允许,是不能擅自后退的。据上孙家寨汉简载: “ 擅退者, 后行杀之。” ( 0 6 3 )“ 矢前有还顾目北者, 后行杀( 0 0 2) 之, 如杀敌人, 故以后禁前, 是” ( 0 0 9) 这两片简文的意思是, 在失利条件下, 未经将领允许, 而擅自退却、或“ 矢前有还顾目北者” , 由身后兵士对其当场处死, 如同杀敌人一样。对擅自停止战斗者, 犯军职罪, 自当依法惩处。

根据街亭之战的记载,马谡便犯下了这两大必死的军法。

首先是“违抗将令律”。在马谡出镇街亭之前,诸葛亮就曾告诫他,必须依托街亭的城防工事,阻止魏军西进, 争取更多的时间。然而马谡却自作聪明,将重兵撤至距城二百米以外的南山坪上, 使城内空虚。结果被魏国上将张郃轻而易举地拿下城防工事, 然后又派大军围住南山, 切断马谡的水源。由于缺少饮水,蜀军大败,战略要地街亭也为魏军所夺。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马谡)违亮节度, 举动失宜,大为郃所败”。

由此看出,马谡确有违背诸葛亮的将令的行为,杀掉他一点也不过分。

除此以外,根据《三国志·向朗传》记载,马谡不仅违背军令,还临阵脱逃: “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此段记载很明显,马谡吃了败仗,不仅没有回到大本营自首,反而还弃军潜逃。反观王平,他力战张郃,最终为蜀汉保存了一定实力。显然,马谡不仅触犯了“违抗将令律”,还触犯了“擅自退却律”,可谓是死上加死,神仙也难赦免。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