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不用利口”的识人术

2020-11-12 10:26:41 作者: 谈“不用利口

谈“不用利口”的识人术

徐文宁

古代识人术有很多种,在清代曾国藩的《冰鉴》以及明代宰相刘基的《太清神鉴》中,都有很详细的方法介绍。但是实际上,古代因一事谏言者,有因“言”升官发财者,也有因“言”获妄议罪致死者。其实,唯才所用也好,任贤为长也罢,以拙见,识人之术实质是“唯我所用者”为其根本。

汉代史书中记载:汉文帝去皇家上林苑打猎,问上林尉,苑内有多少种可猎之兽,上林尉答不上来。旁边的饲养下吏忙上前替上林尉回答,并且回答的非常详细。汉文帝听之非常高兴,命令司法部长张释之给他授官,拟任上林令。张释之回上道:“随太祖打江山的当朝周勃、张相如,都是有德的长者,他们两个人做事慎言勤谨,才有了如今的地位。如果破格任命这个下吏,恐怕天下的人随风效法,只知巧言答辩,而不利朝纲了。” 文帝听后答:“好”。

试问看官,这个倒霉蛋的官运到底是因什么给毁了?真的是巧言答辩无实工作能力吗?

非也!

如果是那样,他怎么能令皇帝听得详细,问的开心?

张释之劝皇帝,其实就是否定了皇帝心里的兴致。那么“不用利口”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古今之人不是讲究“唯才所用”吗?上司不干正事,下属熟悉工作,有了实干与完美的汇报,为什么结果却适得其反?

真该问问老天,这“利口”的评价标准到底是什么?

拙见以为,饲养下吏的“利口”之弊,是说话的时机不当、方法不当!而不是说话的内容。

即皇帝问的是他的上司上林尉,而不是他。他见上林尉答不上来,貌似为上司解围,实则进一步将上司置于无能之辈行列。这种司机邀功的方法,是司法部长张释之认为不妥的,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官场上“不讲规矩”。

如果历史可以重来,汉史纪改为:“文帝登虎圈。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尉不能对。文帝又问虎圈啬夫,啬夫从旁代尉对甚悉。”也就是说如果饲养下吏是受皇帝之问,并且又能详细说清的话,那么就没有了司法部长张释之担心跳级晋升他,会形成不利朝政的一种隐患了。

因此“不用利口”的利,不是指巧言善辩,而是指钻营。所以,自古对能言善辨者,在识人用人时,首先根据实情和他的潜力来判断他适不适合,而不是只看他的能力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