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已逝,家败人亡之际,布衣文人张岱如何找回自己?

2020-11-15 08:51:03 作者: 故国已逝,家

一提起封建王朝的变化,似乎在大多数人脑海里出现的会是诸如李香君、侯方域之类的末世悲歌,但是今天小编想为大家介绍的则是一位并不经常出现在大众视野里的人物——张岱,感兴趣的话,快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明清交替之际的文人张岱,可谓是不折不扣的晚明遗老,张家作为明代的名门望族,三代通显,颇有一番名气,但是在张岱父辈时,张家却隐隐有了走下坡路的倾向,尽管如此,幼时的张岱还是过着不愁吃穿、颇为富庶的生活,同时,因为张岱本人是张家的长房长孙,自幼聪明过人,因而受到祖、父辈几代人的器重,张家甚至把重振门风的厚望寄托在了他的身上,作为一代文学家,他本人也曾在自己的文章《自为墓志铭》里面回忆过那时的生活,连用十二个“好”字,表明了由于张岱生长在这样一个世代富贵的家庭,他少年时并不汲汲于世俗的功名,而是歆慕追求并且流连忘返于当时`纨绔子弟' 的种种繁华享乐的行为倾向,尽管说来荒唐,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张岱本人的少年生活确实与一般的世家子弟无二。

但是与普通的世家子弟生活有所不同的是,因为张家与当时的新派文人交往甚密,其祖辈、父辈皆有注重文艺的倾向,因而对于张岱的教育也较为顺其自然,不仅仅局限于科举考试的内容,张家藏书的丰富也为张岱自幼博览群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张岱深受祖父张汝霖影响,练得一手好书法,反对囿于名家的成见而改变自己,因而张岱本人书法独具一格。

可以好景不长,伴随着大环境的改变,即便是年幼的张岱的生活也受到了影响,先是家道的中落使得这位大少爷的生活发生改变,紧接着,明王朝的覆灭又给了张岱当头一棒,经历了国破家亡 、社会动荡的张岱 ,在孤苦寂寞中追忆着往日的繁华绮丽,那繁华的场面 ,精美的屋舍, 美味的食品 ,飞舞的彩衣 ,绚丽的烟火 ,优游的戏耍 … …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但是这一切都不再属于他,全都伴随着明王朝的覆灭而变成了过往云烟,国破家亡之人,焉有安身之处?在国破家亡后 ,亲眼目睹民生涂炭 、社会破败 ,亲身经历了生活困窘和令人压抑的清王朝, 对晚明这种生活思恋、追慕、怀归实则是在今昔对比中显露出的落寞,流露出张岱对战争的厌恶及对往昔繁盛时代由衷的赏悦、热烈的颂赞和深深的追怀。

历史的车轮仍然在转动着,作为一介布衣,一介书生,张岱自知没有力量去与清王朝的铁骑相抗衡,同时苦于《石匮书》未完,于是选择了隐姓埋名,避居山中,当年与他一起肆意风流的年少之辈俱被生活打的落花流水,有人选择以身殉国,以全名节;有人选择投笔从戎,战死沙场……无论怎样,他们都是痛苦的,而张岱尤甚,就像其本人所言:“甲申以后,悠悠忽忽,既不能觅死,又不能聊生,白发婆娑,犹视息人世。”乱世人不如太平犬,皆由此而言。

不管怎样,选择了这条道路的张岱还是走了下去,曾经的天之骄子变为布衣平民,这其中的落差向来是让每个人都倍觉心酸,同时,清王朝也没有放弃对这些明代遗老的巡察,表面上是礼贤下士的清王朝其实更害怕的是他们在暗中进行反清复明活动,因此,张岱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清顺治二年,因为不堪马士英以及其好友、拥兵自重的方安国威胁,张岱携带者未完成的《石匮书》避居山中,从此再未出世。

此后的几十年里,张岱在躲避着清王朝的高压,面临着生活的贫困,此前种种都如过往云烟一般在他的眼前飘走,终于,张岱本人于顺治十一年完成了这部倾尽他本人半生心血的作品——《石匮书》,并且自己写成了《石匮书自序》,可惜的是,由于战火以及清王朝当时所盛行的“文字狱”,这部倾尽张岱心血的文学著作并没有完完整整的保存下来,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作品也是根据他人所引用的《石匮书》内容加以增补的、进行了二次修改和后人改动的作品,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