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怎么样,后果严重吗?

2020-11-15 11:17:24 作者: “两国交战,

战争礼仪起源于春秋时期,该时期讲究的是“亲亲尊尊”的周礼。宗室的分封,以及诸侯的管理,亦或者是平民百姓的婚丧嫁娶,均有一套成熟的礼仪规范。

战争作为与人类发展密不可分的一项活动,同样是具有一定的礼仪规范。也就是说,战争作为人类有目的的活动,也有一定的礼仪来规范彼此的行为。两个国家或者部落,发动战争的理由有无数个,但战争的目的无非还是资源的掠夺与彼此的相互竞争。

因此,战争也有战争的一系列行为规范,本文所讲的“双方交战,不斩来使”便是战争礼仪之一。在中国古代,在何种情况下才会发动战争?那是在双方各执一词,无法达成和解,才会采取武力的办法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两个国家发生战争,其目的还是为了解决日常的争端。双方的沟通,便少不了使者的加入,使者起到彼此传话与表明态度的作用。毕竟,战争是要死人的,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战争的最高水平。

“双方交战,不斩来使”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为了双方战争的潜规则,可即便如此,担任使者依旧是一个高危职业。使者带着使命出使对方,除了要表明本国的立场之外,还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毕竟,历史上杀害使者的例子不在少数。

一般来说,双方普通的边界摩擦亦或者是入侵战争,都可以通过使臣的正常来往以重新达成新的和解,毕竟入侵方为的是利益,而被入侵方也有议和的打算,双方在一般情况下,并不会随意杀害对方的使者。使者只是一个小角色,你会无端对着一部传话机器撒气吗,显然不会。

在历史上,南宋与辽国最终签订了“澶渊之盟”,赔偿了十万岁币以及大量布匹但殊不知,这样的代价对于连年用兵的南宋来说,这点钱仅仅算得上是九牛一毛。对于南宋与辽国的百姓来说,也算得上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毕竟连年征战,死伤无数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场景。如果没有双方使者来回往来斡旋,那双方的战争还不知会持续到什么时候。

可当敌强我弱,对方派使者前来,必定是怀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心思,在这种情况下,对方的使者是万万不可杀害的。在这种情况下,对方的使者多半会傲慢无礼,可即便如此,依旧要忍得住。不然招致的肯定是刀兵之灾。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弱势一方,非但不能孤注一掷杀害使者,而是要好生伺候对方使者,甚至不惜用重金贿赂对方,使其能够为我所用。有钱能使鬼推磨,使者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还能够捞一笔巨款,在古代社会,这种事情简直不要太容易。

杀掉对方的使者,是自己这方破坏战争的潜规则,能够极大限度地激起对方的复仇欲,因此这一步,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可贸然行动。

在公元1218年之前,蒙古与花剌子模国曾互通使者,保持着友好的经济往来关系。当成吉思汗派出商队,带着大量的货物与骆驼前去花剌子模国开展贸易之时,却被花剌子模国以不正当理由扣下了货物。话说这位花剌子模国的国王真的是没有多少见识,为了这么点货物便得罪强大的蒙古帝国。

成吉思汗还是保持着足够的耐心,派使者前去讨要说法,却被花剌子模国国王杀掉了正使,还派人剃掉了副使的毛发,如此的羞辱使得成吉思汗勃然大怒,率领十几万大军奔赴花剌子模国,在公元1231年,花剌子模国被蒙古所灭。这便是由随意杀害对方使者所引发的战争。

当然,身处劣势斩杀对方使者的现象也并不少见,一般是弱势方的头领为了表达自己破釜沉舟决死一战的决心,极大激发士兵作战欲望而为之。这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般在退无可退之时,才会这样。在激发自己士兵战斗欲望的同时,也激发了对方的战斗欲望。这种决定是需要头领综合考虑才能够做出来的。

由此可见,活着的使臣活着远比死去的使臣更经济实惠,因此老祖宗留下来的“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还是颇有几分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