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在八十五岁即将去世前写下了绝笔诗《示儿》,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也就是说自己原本知道去世后就什么都没了,可是依然会有执念悲伤,希望后人能够让自己知道所向往的消息。
当然陆游去世以后也没有等到“王师北定中原日”的那一天,不过我们却能够从这首诗中,发现古人对待生死的朴素思想,人哪怕是在去世以后,依然可以感知世上的事物,所以人们不止会在逝者的墓前“告乃翁”,还会在墓前雕一些表达其情感的石像,如魏延墓前便跪有两石马,并且站着一个石人,这是为何呢?
魏延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不过在很多后世人的眼中,却并没有太多的名将形象,反而更加接近于一个“丑角”的样子,这主要是因为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其的人物形象塑造。在演义故事中,魏延原本是刘表麾下的长沙守将,在刘备进攻长沙的时候率众投降,立下大功,刘备对其极为欣赏,然而诸葛亮却在初次相见时就表现出了极为强烈的不满。
而且诸葛亮的理由也多少有点无厘头:“吾观此人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宜先斩之,以绝祸根”,尽管在刘备的坚持下,魏延并没有因此被杀而且还在蜀汉军中干得不错,但是后来在军中与同事有点不合群却是肯定的,另外所提出的“子午谷奇谋”不被重用也是事实,所以魏延对于诸葛亮心怀不满。
这其实也很可以理解,你凭借一身大好本领去投奔新老板,想要彼此成就,奋斗出一身荣华富贵,结果老板还没发话,他手下的高管就用“左脚先进公司”的理由想要把你给干掉,换成谁都会心中不爽啊,有点情绪也正常,随后工作中出现纠纷那情绪自然就更大了,但无论情绪有多大,魏延在工作方面始终是兢兢业业的,跟着诸葛亮多次北伐也一直很努力。
直到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因病重而在五丈原去世的时候,知道一旦自己去世,魏延就会造反,毕竟他“脑后有反骨”嘛,所以事先授计给接班人杨仪,埋伏下马岱在旁边,趁着魏延在喊“谁敢杀我”的时候,突然跳出来大喊一句“我敢杀你”就将其斩杀,于是魏延不仅就此死亡而且还沦为千古笑柄。
不过那其实只是演义中的故事,在正史上并没有有关于诸葛亮授计的记载,更没有关于“脑后反骨”的记载,也就是说其实魏延脑后并无反骨,那只是小说家的杜撰,杀掉魏延的真凶也并非诸葛丞相,而是向来与魏延不和的杨仪,他不仅下令诛杀魏延,而且还灭了其三族,执行者则是马岱。
魏延于234年去世以后,家族与亲友都受到了杨仪的株连,以至于很长时间都没有人敢给他收尸,还是他手下的一些士兵为其收尸造墓,并且从此世代守墓,从而形成了一个流传千年的古村落:石马乡。石马乡位于汉中市北门外2公里,当地村民基本为当初魏延麾下士兵的后裔,至今依然称魏延为“魏大将军”。
这些村民千百年来口耳相传,他们的先祖在为魏延造墓的时候,就在墓前立了两匹跪下的石马,分别象征着杀害“魏大将军”的杨仪与马岱,同时还有站立着一个书生模样的文官,文官手里拿着一份地图,象征着后悔没有听魏延意见的诸葛亮。
村民们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真实依据,现在的汉中市博物馆里,就收藏着从魏延墓前移过去的两匹石马,一匹完好无损,另一匹则已经残缺,不过那一个文官的石人像则已经在岁月变迁中被损毁,如今已经无可追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