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嫡庶之争严重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2020-11-16 21:41:22 作者: 古代嫡庶之争

其中最有名的应该就是商纣王继承王位时,他的兄长微子启作为庶长子并不能影响作为嫡子的商纣王的权利,哪怕微子启是一个贤良的人。

然而在这种制度下,只能保证王位正常的传承,不受外界干扰,但是并不能保证继承皇位的人一定是贤良方正之人。周

周朝建立之初,周公旦就开始制作《周》礼,规定:周王朝从王室一直到大夫士卒所需要遵守的礼仪,真正将"以礼治国"做到了极致,而周公旦所制的《周礼》中,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这个制度也就确定了只能是嫡长子,而不能是嫡次子,只要有嫡长子的存在,一切的权利都全部要交托于嫡长子手中,而嫡长子无论贤愚。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如果嫡长子不是一个聪明人那怎么办,就像是晋惠帝司马衷一样是一个傻子那又如何呢?

这里在周公的《周礼》中也有解读,那就是当时的王仅仅就类似于一个吉祥物一样的存在,如果君主不贤良的话,那么就可以完全依靠辅政大臣的能力,只是国家的统治权一定要保证在王室手中。

只不过后期周王室没有向周公旦预料的那般国祚绵长,反而出现了中原大混战,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

在春秋时期关于嫡庶的争论也被摆在了诸侯王的台面上,当时有一个著名的会议叫做葵丘之盟,而葵丘之盟的重要议题就是不能将妾侍扶为正妻!

这一点十分重要,那就是一旦将侍妾扶为正妻,那么妾室所生的孩子就会成为嫡子,那么原有嫡子的地位就会受到威胁。

而诸侯王如果想要再拥有正妻的话,那么只能在正妻死之后,另外再取别其他女子,而庶子的地位永远是庶子,嫡子的地位永远要保证不受到危险。汉

汉朝是一个伟大的王朝,他第一次明确表达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孝治国的方针政策,而且根据儒家经典显示,都以父子君臣为教育人的标准,因此在王位继承或者是在家产继承的方式中,也都存在着嫡长子继承制。

于是在那个时候,汉朝从上至下皆是流行嫡长子继承这一制度,只不过可惜的是汉朝皇室却偏偏不流行这些,当然除了汉惠帝刘盈是以嫡长子身份继承大统之外,其余皇帝基本上没有是以嫡子的身份入继的。

毕竟那个时候国家医疗水平相对较差,并不能保证每个孩子出生之后就能得到健康的身体,不会生病,哪怕是强壮如汉武帝刘彻,他能继承皇位,也是因为当时的汉景帝刘启将以生子的王美人立为皇后,而刘彻也才得到了嫡子的地位,继承了皇位。少数民族

其实原本嫡长子继承制度仅仅是在汉民族中流行的,其他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一套继承制度,比如说曾经统治中原的两大王朝——元朝和清朝,分别是蒙古族和满族,他们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继承方式。

蒙古族的继承方式是幼子守灶制,也就是无论父辈打下了多大的疆域,多大的多少积攒下多少的钱财,那么是都需要将这些钱财的大部分都给自己最小的那个儿子。

当然这个最小的儿子也得是正妻所生的最小的儿子,并不是随随便便就来一个小儿子的,于是成吉思汗在去世之前虽然将汗位传给三子窝阔台,但是却将大部分的兵马给了四子拖雷。

这样的继承方式在蒙古族中十分普遍,因为长子已经长大,有足够的实力保护自己,但是幼子刚刚步入社会,所以要给他更多的东西保护他,于是这样的制度就在蒙古族广泛传承下来。

在清朝,由于是满族人统治下的社会,他们并没有按照汉民族的继承方式,而是使用自己老祖宗传下来的继承方式。

那就是择贤而立,并不十分注重嫡庶,但是这是在建国之前,建国之后,统治中原地区后也与中原文化进行融合,也在民间开始嫡子继承制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