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在文帝时期,针对梁地的一项布置,令景帝受益匪浅

2020-11-17 13:38:45 作者: 贾谊在文帝时

贾谊是汉文帝的重要谋臣之一,这位才华绝伦的年轻人二十岁得到提拔,成为了朝堂上最年轻的博士,遗憾的是他在十三年后英年早逝,可谓是大汉的遗憾。

贾谊像

由于感激文帝的知遇之恩,贾谊决定用全部学识来报答文帝,终其一生,他都在尽力为文帝出谋划策。在贾谊的全部建议中,虽然有一些并不是十分成熟,但是总体还是保持了较高的质量。其中一条他针对梁地的布置,令后来的景帝都受益匪浅。

文帝继位以后,娶了窦氏做皇后,窦氏育有二子,其他嫔妃共育有两子。在这四子中,虽然嫡长子刘启早早确立了储君身份,但是文帝最喜欢的却是少子刘胜。文帝为了给他留下一份基业,复置梁国,立其为梁王。

梁地区域

可惜的是,刘胜在一次意外中坠马身亡,这让汉文帝十分悲伤。在悲伤之余,文帝还面临着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按照规定,梁地的封国要被收回:

汉承秦制,在此事之前,其爵位继承制度没有做出改变。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鼓励士兵在战场奋勇作战,将军功和爵位捆绑起来,规定有战功者可以凭借大小获得不同的爵位,如果得到爵位的人在战场战死,那么其子可以自动继承爵位。

表面上看,这种继承制度可以产生无数个新爵位,达到人人有份的效果,然而实施起来却是另外一番情景。

创造秦国爵位制度的商鞅

秦国全民皆兵,男丁在二十岁左右必须走上战场,因此很多人还没有留下子嗣就已经战死了。按照秦律,在这种情况下,爵位自动消除,和爵位挂钩的一切封地、待遇和财富也一并消除。

文帝继位时,这一制度仍然在发挥作用,所以他也不敢贸然违背父亲遗训,打破数十年来众人默认的规则。

除了不敢打破规则外,文帝同意收回梁国还有另外一重原因,那就是他没有要保留梁国的必需理由。当时,他的其他三子也早有安排,所以梁国完全可以用来分封他人。

就在文帝决定收回梁国时,即将走到人生尽头的贾谊,向文帝提出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条建议。

在这条建议中,贾谊阻止了文帝取消梁国的名号,并且提出用梁地提升文帝二、三子刘武和刘参的势力范围。

此时,刘武的身份是淮南王,刘参的身份是代王。

虽然同为诸侯王,但是淮南相对来说远离传统中原地区,而代地更是在遥远的北方,所以这两处封地的富饶程度无法和梁地相比。

汉朝疆域

要知道整个战国时期的商业中心陶邑,就位于梁地的东部,而这只是梁地发达程度的一个缩影:

按照贾谊的设想,淮南和代地远离长安——洛阳沿线,将两个皇子放置在这里,表面上看可以起到抵抗南越和匈奴的作用,然而实际上则是政治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换句话说,倘若这两地真的开战,文帝舍得自己的亲儿子在前线和敌人厮杀吗?恐怕到那时候他还得将二人召回到长安,另外派遣将领前去作战。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文帝做出这种决定,也有自己的苦衷,因为在高祖和吕后执政时,天下最发达的地区,比如楚国、赵国、齐国、燕国,都已经分封给了刘氏集团中的其他成名,在对方没有犯错的前提下,自己自然不能巧取豪夺,所以他的两个年龄较小的儿子,只能分到代和淮南。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地缘因素,还是社会发展程度,梁地都要超过代地和淮南两大半军事前线地区,所以贾谊的布置,可以说是向着这兄弟俩的。

那么贾谊为何要做出如此布置呢?难道是因为他想借由此事讨好文帝,从而重返长安执政吗?答案其实是否定的。贾谊真正的目的,是通过此事增加汉文帝刘恒一脉的实力。

因为当时的封国中,文帝自己这一支的势力太弱,刘启身为太子被留在了自己身边,两个儿子分到了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小儿子早逝。反观各藩王中,都是别支兄弟,尤其是这帮人在诸吕之乱时表现得十分差劲,绝大多数选择通过联姻站到了吕氏一方,所以真到了关键时刻,还是亲儿子靠得住。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