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一小国,被鲁国消灭,后人出了两位名将

2020-11-18 02:27:37 作者: 春秋时一小国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春秋时期,通常用来指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据说是由于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一说止于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智氏,一说止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

在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和地位急剧下滑,这导致齐国、晋国、楚国、秦国等大国不断兼并周边的小国。换而言之,在春秋时期,众多小国相继告别了历史的大舞台,这才有了后面的战国七雄。其中,就本文所要说的项国,就被鲁国所消灭。值得注意的是,项国和鲁国,都是姬姓诸侯国,这不禁让人想到了曹植的诗作——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此外,项国在灭亡之后,后人以项作为姓氏,其中就包括了项燕和项羽这两位名将。

首先,项国,周代周文王后代一支的封国,属周王族诸侯国之一,子爵,又称项子国,初封时间及君主世系未见记载,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或曰姬姓之国”。周武王姬发建立西周后,分封的诸侯国中,姬姓诸侯国自然占据了最高的比重,比如晋国、燕国、曹国、鲁国、郑国、卫国、吴国等诸侯国,都是姬姓诸侯国。当然,同样是姬姓诸侯国,各个诸侯国的爵位却是各不相同的。对于本文所要说的项国来说,爵位是子爵,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子爵自然是一个相对较低的爵位。而这,促使项国分封之初的疆域,无疑比不上晋国、鲁国、卫国等侯爵诸侯国。

依据《水经注·卷二十二·颍水》记载“颍水又东,右合谷水,水上承平乡诸陂,东北径南顿县故城南,侧城东注。又东径项城中,楚襄王所郭,以为别都。都内西南小城,项县故城也。旧颍州治。谷水径小城北,又东径魏豫州刺史贾逵祠北。谷水又东流,出城东注颍。”来看,项国都城在颍水南岸,谷水与颍水交汇西处,今河南省沈丘县槐店回族镇西郊。对于项国来说,在地理位置上和陈国、顿国、沈国相毗邻,地跨颍水而立。因为地处诸侯国比较密集的中原之地,项国显然缺乏扩张的空间,也因此长期是一个比较弱小的诸侯国。

关于项国的历史,史书记载十分简略,仅见于《春秋》及春秋三传。对于项国来说,《春秋左氏传·僖公十七年》记载“(夏)师灭项。淮之会,公有诸侯之事,未归,而取项。齐人以为讨,而止公”。关于项国的灭亡,《公羊传》、《谷梁传》认为是齐国消灭了项国,这和《左传》中的记载不一致。按照《左传》的记载,鲁国是被楚国消灭的。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对于项国的灭亡,存在鲁国灭亡和齐国灭亡这两种说法,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不过,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由于《左传》的成书年代早于《公羊传》、《谷梁传》,且叙事比较完整,所以拥有比较高的可信度。在此基础上,项国由鲁国灭亡的说法,自然具有更高的可信度。

鲁国消灭项国一事,发生于鲁僖公十七年(公元前643年)。在这一年,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病逝。对此,在笔者看来,鲁国显然趁着这样的机会,从而对项国发起了进攻。此时齐的国势也成强弩之末,远非其强盛时期可比。当然,鲁国消灭项国的举动,还是引起了齐国的强烈不满。

在此背景下,齐国选择扣留了鲁僖公,还讨伐了鲁国。由于鲁僖公夫人声姜的斡旋,也由于齐国内部的麻烦——齐桓公已经病逝,管仲早已去世,诸公子为继承权争得不可开交,齐国只能释放了鲁僖公。自那以后,项国的疆域进入鲁国的版土。在项国灭亡之后,项国的后人选择用国号作为姓氏,这在春秋战国时期,无疑是比较常见的情况。比如郑国、鲁国、秦国、赵国、魏国、韩国、楚国、齐国等诸侯国的国号,基本上都成为百家姓了。对于项国的后人来说,出现了两位名将,分别是战国末期的项燕和秦末汉初的项羽。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