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泉州府贡院和万桂堂的前世今生

2020-11-18 09:38:08 作者: 探访泉州府贡

科举取士时代,郡治之所,均有贡院之设,定期举行考试。中式者称为秀才。所以贡院俗称考棚,而考试之时,常用闱幕把士子相互隔开,又常于秋季举行,故有“秋闱”之说。

泉州府的贡院在今打锡街北侧的鲤城区政府大院。此处在明代原是军馆,隆庆四年(1570年)改为兴泉永道的署衙,故署衙前的那段街一度称为“道口街”。

清代雍正四年(1726年)兴泉永道署移去厦门。直至乾隆四年(1739年),泉州知府王廷诤和晋江县令李永书联合上书院司,请以旧兴泉永道署衙改建为贡院,改建后大门正中高悬“贡院”巨匾。大门以内,中间乃是大堂,其后为内署,大堂之前有甬道,左右为东西廊,乃考生号所,考试之时于此住宿。

当年纪晓岚曾因公按临泉州,并在此贡院下榻,且在其《阅微草堂笔记》中称此“室宇宏壮”,按例三年之间,有学使按临者仅有两次,此时有关官员和考生云集,比较热闹,纪晓岚乃《四库全书》总纂,按临并住宿于此,亦为贡院增光。

原先泉州府贡院,并无定址,曾四易其所,最早的贡院乃建于谯楼西侧,以后废圮。至清初就其地改建为驿站,也即今日中山北路周頂西侧之驿内巷。

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王十朋知泉州府事,奖掖学子,文风丕振。择地城西肃清门内,创泉州贡院,并手植桂花万株,又建堂于此,名曰“万桂堂”。旧时登科中举,名曰“蟾宫折桂”,王十朋种桂树于此,意喻泉州诸生,应致力学问,以冀登科仕进。王十朋兴建泉州贡院,表明其推崇教化,培育英才之用心。为郡人所称道、书志所录载。当王十朋秩满离任之时特别赋了《临行前至贡院观桂诗》:

窃禄清源愧不才,贡闱临去尚徘徊;

青青万本新移桂,尽是梅仙手为栽。

泉郡士子,也不负所望,有宋一代,计有850余人中进士,历高官要职者也为数不少。

宋代末年,贡院与南外睦宗院同废。一直至明代洪武九年(1376)改建为晋安驿。至清代,驿站移至上述驿内巷,旧贡院处便称旧馆驿。

明代以后,借用明伦堂为考棚。但被泉人认为亵圣滋弊。但一直拖延至清乾隆四年才重新改建贡院。遂延续到清末始废。如今的泉州影剧院就是当年的贡院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