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首“歪诗”很出名,读来让人脸上发红,现实作者却并非苏轼

2020-11-19 00:50:01 作者: 苏轼一首“歪

洞房花烛夜这样喜庆的日子,好哥们端着一杯酒走到你面前,满脸内涵的在你耳边轻轻说上一句“春宵一刻值千金”。这时,新司机还在找驾照的时候,老司机已经秒懂,并发出“嘿嘿”的笑声了……

想必生活中,很多朋友都听过“春宵一刻值千金”这句话,但或许很多时候,它所出现的场景并不符合苏轼想表达的意思。

这句诗出自苏轼的《春宵》,鲜有人知它的后一句是“花有清香月有阴”,整首诗描写的内容也和婚姻没有任何关系,它其实讲述的是在春天的夜晚,每一刻钟都十分宝贵,尤其是当花儿在月光照耀下散发出淡淡清香的时候,那种朦胧的美最动人心。

除了《春宵》外,苏轼还有一首关于“海棠”的诗,也常常被人误解。

▶《戏赠张先》这个黑锅不好背,苏轼:“一树梨花压海棠”,这诗不是我写的。

豆瓣上有一部由导演阿德里安·莱恩拍摄的电影《洛丽塔》,它的豆瓣评分高达8.2,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名字叫做“一树梨花压海棠”。

1、《戏赠张先》的来历不一般,它集百家之所短,成一家之俗言;

关于这句话的出处,网上现今流传最广的版本是一首挂名在苏轼名下叫做《戏赠张先》的诗: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在这首诗中,“梨花”象征着白发白胡须的老人,“海棠”象征着年轻的少女,所以整首诗表达的其实是老夫娶少妻的意思。

关于这首《戏赠张先》,背后还有一个看上去有板有眼的故事,在某些诗词注解中提到:苏轼好友张先八十岁的时候娶了一个年芳十八的少女为妾,宴席上他十分得意将此事编做诗词当场吟唱了出来:“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为了和老友打趣,苏轼当即也吟唱了这首《戏赠张先》。

那么,这首广为流传的诗当真出自苏轼之手吗?

当我将四句诗词分开,各自去查阅出处的时候,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四句诗出现的时间跨度可以从明朝算到民国了。

首先“十八新娘八十郎”这句话,在民国时期欧阳山先生的小说《三家巷》中有提到:“人人都讲,十八新娘八十郎。”

按照这种说法,这句话应当是清末民初时期,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才当得起“人人都讲”这种形容。

“苍苍白发对红妆”、“一树梨花压海裳”这两句话出现的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不过当时这两句话都是被收录在民间笑话里的,主角也并非张先和苏轼。

《坚瓠集》卷一《嘲老人娶少妇》记载:浙中有年六十三,娶十六岁女为继室者。人嘲之曰:“二八佳人七九郎,婚姻何故不相当。红绡帐里求欢处,一朵梨花压海棠。”

而在《解人颐》中,作者又把“婚姻何故不相当”改成了“萧萧白发对红妆”,很显然,这就是“苍苍白发对红妆”一句早期的版本。

“鸳鸯被里成双夜”这句话,出自民国初年的一则文人记事,它大概是最接近“戏赠张先”的版本了:

民国初年,浙江定海人徐某65岁时娶了一个25岁的姑娘,他们新婚之时,徐某的朋友家境贫寒,便送上了一首打趣的诗向其道喜——“二五新娘六五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驾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裳。”

看到这里便可以知道,《戏赠张先》并非苏轼先生的作品,应当是民国时期的文人将这首集百家之所短杂糅而成的艳诗挂名在了苏轼先生名下。

至于为何会有这样一件错事,应当和苏轼确实曾给张先赠送过一首诗有关。2、《戏赠张先》为何会挂名苏轼名下?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