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居然也有人指责他苛刻严厉

2020-11-20 14:33:08 作者: 鞠躬尽瘁死而

三国时期,诸葛亮作为蜀国的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国政务,事必躬亲,赏罚分明,政事清明。

然而,却有一些人背地里议论,说诸葛亮太过严苛,从不轻易的原谅别人。这话传到了诸葛亮的耳中,诸葛亮听到后,就对身边的人说:“治理天下,应该本着一颗公正和仁德的心,不可以随意施舍不恰当的恩惠;所以,西汉时候的丞相匡衡、光武帝刘秀时候的大臣吴汉,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就都认为无故赦免别人的罪责,不是一件好事情。”

诸葛亮又说:“先帝刘备也曾经说过:‘我曾经和陈元方(东汉末年的尚书、大鸿胪,一代名臣)、郑康成(东汉名臣,曾任大司农)交往过,探讨过治国之道,而且和这些大学问家交谈,可以从中品味出天下兴衰的道理,但是他们都没有谈过,赦免罪责也是治国之道。’而且,就在前几年,刘表刘景升父子,每年都大赦人犯,但是对于荆州的治理,有什么好处?”

然而,诸葛亮死后,蜀国由费祎主政,他没有继承诸葛亮的治国之道,采取了姑息宽赦的策略,而蜀国,也因此国势越来越弱,一蹶不振了。

针对这个故事,后代明朝的冯梦龙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过:

他先是引用了一个典故:

当年,子产曾经对太叔说过:“只有最具有仁德的人,才能用宽容的律法来治理人民,次一等的就只能用严厉的办法了。猛烈的大火,人们看了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被烧死;而平静美丽的河流,人们却喜欢在里面嬉戏玩乐,但每年都有很多人被淹死。因此,用宽容的办法来治理国家,是比较难的。”

后来,太叔治理国家的时候,他比较仁慈,不忍心用严厉的方法,于是郑国小偷强盗横行,他因此非常后悔。

孔子又说过:“执政的时候过于宽容大度,老百姓就容易变得轻慢,这个时候就应该用严厉的法律来纠偏;而执政如果过于严厉,老百姓就容易变得凶残,这时候,就需要用宽大的政策来对待他们。用宽容调和凶残,用严厉来调和轻慢,才会做到人事通达,政风和谐。”

商鞅对在路上撒灰的人,就要施以黥刑,这种刑罚过于严厉,而梁武帝萧衍看到死刑犯,又觉得他们可怜而释放他们,这又过于宽容。只有刚柔相济,宽紧有度,才能政通人和。

故事点评:

我们追求和谐社会,但是和谐社会是有一个前提的,就是完善的法治。因为社会百态,形形色色的人总是良莠不齐,只有健全了法制,让那些对损害他人利益不以为然的人内心深处有了对法律的忌惮,我们才会有更加和谐的生活。

作者:老笨猫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侵权必究。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