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识,腊梅还是蜡梅,是个文学问题哦!
举世但知梅蕊白,不知还有蜡梅花。”宋诗
通常说腊梅都知道是那种黄色的灌木冬花。不会写也不要紧,“那”梅开了的“那”就是它的声音名字,在口语中不会混淆。
问起名字的来源,很多人不假思索,不就是腊月开的黄色梅花吗?而且这么笃定,实在是因为其它的梅花,盛花期是正月和二月,虽然梅花也傲风雪,正宗的梅花是不叫腊梅的,叫寒梅,春梅,白梅,绿梅,红梅,江梅都有,独独不叫腊梅,也就腊梅和普通梅花区别开了。
再说腊月的腊肉也通常腌制得半透明,普通腊梅花一样透着冬天丰收的成熟喜欢,不叫腊梅叫什么?
实际腊梅之前还真不叫腊梅。
第一个名字叫黄梅。同样冬天开放,同样有梅花的香气,同样傲霜雪。所不同的事,花开比普通梅花略早,又花朵金黄,有质感。冬天里的黄梅从山野走进宋朝人的审美,最初并不是腊月和腊肉联系起来的。
宋朝尚黄,赵匡胤黄袍加身,黄色成为名贵的颜色。所以唐朝的牡丹以紫为最贵重,到了宋朝就开发了黄色,以至于人们以为杨玉环喜欢的牡丹铁定是黄色。戏剧性的唐明皇和杨贵妃都穿着明黄色的宫袍,那是后人的演绎。
腊梅或者唐朝也有,问题是唐朝黄色并不算尊贵。
腊梅到宋朝才受到重视,因为你怎么可以这么香,又这么黄?所以北宋初年的黄梅诗里,富贵气足,仙意满满。尤其是这种山林品种进入庭院开花的季节,黄灿灿。诗人们想了很多比喻。
第一,修仙的道士道姑,那是可以保持黄色宗教高贵色彩的地方。“道人不好色,行处若为香。”
第二,宫廷与富贵。“不饮正疑花怨客,黄衣莫怨妇人贫。”
第二个名字叫蜡梅。
但是黄梅本身又和黄梅节气冲突。因为古代说起黄梅,通常是夏天五月之后梅花结果成熟之时的梅果或者天气,普通老百姓没这种文字的负担,黄梅雨在五月,黄梅花在冬天,一码归一码,但文人们就讲究了,如何给黄梅花起个好听的名字,来区别梅花和黄梅节气呢?其实当时就有叫做腊梅的,腊月梅花。
苏东坡和黄庭坚就自告奋勇了。
“天工点酥做梅花,此有蜡梅禅老家。
蜜蜂釆花作黄蜡,取蜡为花亦其物。”《蜡梅一首赠赵景贶》
那么宋朝的蜡烛是什么东西做的呢?就是蜜蜂的蜂蜡。而且由于国内少,通常都是产自南方或者南方国家进口。普通人家过年过节用,平常不会用。但是诗人们一起做诗很容易用到,秉烛夜游是种浪漫,苏东坡再穷,看海棠花的时候要点上根蜡烛。
所以他这首诗说,黄梅花是老天用蜜蜂黄蜡做的,冬天到了,老天爷一看,库存有多的蜜蜂黄蜡,顺手就做了梅花,洒向人间。
这证明黄蜡还是稀罕珍贵的。所以很快得到文人认同,因为也有流行叫腊梅的,只是要正一下名,蜡梅可比腊梅高雅大气富贵多了。
黄庭坚推波助澜。
“金蓓锁春寒,恼人香未展。
虽无桃李色,风味极不浅。”《戏咏蜡梅二首》其一
这诗没什么,问题是诗后他特地写了,京城洛阳之间有一种花,香气似梅花,也是五瓣,就象女子做女红,特地加上了蜡一样,京城的人称之蜡梅。
京城的人称黄梅或者腊梅是真的,蜡梅就是文人间的文化梗了。不写蜡梅,证明你不讲究,不爱梅花,俗人一个。
于是这个时期,黄梅,腊梅,蜡梅,三名联动。最终,“那”梅胜出。
以苏东坡黄庭坚文人派雅集,肯定是写蜡梅花,因为本身就有审美乐趣,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写蜡梅多和蜜蜂,蜜蜡有关,延伸到道家修行,皇家贵气。
连宋高宗也首肯。
“香蜜裁葩分外工,疏枝几点缀雏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