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虽然嫉恶如仇,但其本身亦是恶人中的一员,嗜杀成性

2020-11-24 18:31:36 作者: 朱元璋虽然嫉

当时因为蓝玉的功劳太大,所以朱元璋并未深究。后来,被封为太子太傅的蓝玉觉得自己的功劳比太师冯胜更大,理应该由他来担任太师,是以满腹牢骚的他“心生异志”,伙同私党密谋造反。

从这桩案件中不难看出,蓝玉与胡惟庸一样,死有余辜。

不过,在对蓝玉案的处置上,我们再次看到了朱元璋将案件扩大化,借此达成某种政治目的的做法。

在蓝玉案案发的前一年,刚刚过完了三十九岁生日的太子朱标一命呜呼,皇太孙朱允炆成为皇储。朱元璋认为,自己年事已高(当时的朱元璋已六十五岁),已无法使那些手握兵权的将领心悦诚服,恐怕将来朱允炆亦无法驾驭之。

因此,朱元璋在处理蓝玉的过程中,捎带着杀掉了一大群武将。据史料记载,蓝玉案中共有一万五千人遭到诛杀(另说为两万人),其中,多为手握兵马职权的武官。

除了蓝玉案、胡惟庸案这两起“大规模屠杀”外,朱元璋为了维护皇权所展开的小范围清算更是不计其数。只要被朱元璋看来,此人的存在是威胁到皇权的隐患,那么,这人便多半活不成了。

傅友德,曾为大明王朝的建立浴血奋战,常年出入于九死一生的战场中。蓝玉案发时,傅友德的幕僚对其提到:“这起案件会不会牵涉到我们呢?”这句话钻到了朱元璋耳朵里,便成了傅友德的死因。

某次,朱元璋在宫中大设宴席款待群臣。因傅友德的二儿子在御前当差时没有按照规矩佩剑,朱元璋便说傅友德失礼,赐下佩剑一柄。

傅友德何等聪明?

当下便明白朱元璋此举就是想鸟尽弓藏。“识时务”的傅友德当即杀掉了长子、次子,随后,横剑自刎于宫门外。

冯胜,为朱明王朝平定东北。因他纵容手下劫掠,所以朱元璋将其定罪,没收了冯胜的印信,将他发配回凤阳老家赋闲。

赋闲后的冯胜经常回忆起早年的戎马生涯,于是,便在田地里埋下若干瓦罐,听碌碡轧过瓦罐的声音,权当沙场上擂响的战鼓。

之后,与冯胜有间隙的亲戚将这件事添油加醋汇报给朝廷,称冯胜在田地里埋藏大量兵器,图谋不轨。按理说,朱元璋只需派人到田地里查探一番,便会知冯胜并无谋反之心。

然而,朱元璋只是将冯胜召入南京,对他说:“你的亲戚告发你谋反,朕不想过问。”随后,朱元璋命人端上毒酒,命冯胜饮下。

冯胜自然明白“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道理,朱元璋就是想将自己置之死地罢了。冯胜感慨万千,举杯饮下毒酒,一命呜呼。

朱元璋晚年时期,最喜欢的女人就是后宫中的李贤妃。

李贤妃冰雪聪明,平日里办事干练,朱元璋认为她就是自己身边的班婕妤。朱元璋行将就木时,担心李贤妃会像历史上的吕雉一样夺权乱政,或像武则天一样自立为帝,于是,便将李贤妃的两个兄长召入皇宫,让李贤妃与他们“尽尽骨肉情分”。

言下之意,就是让兄妹三人最后见一面,然后再将其诛杀,避免将来发生外戚干政的状况。

李贤妃乃刚烈女子,她当即表示死便死了,何必要与兄长生离死别?

随后,李贤妃回宫悬梁自尽。

然而,细数朱元璋杀过的那些人,你便会发现即便是一些对皇权无威胁之人,亦会成了朱元璋疑心病的牺牲品。

早年朱元璋在迎小明王韩林儿来南京之际,曾安排廖永忠于长江暗杀韩林儿。这件事过后,朱元璋担心廖永忠会将情况泄露出去,让自己背负“弑君”的骂名,于是,便随便找了个借口杀掉了廖永忠。

某将军在替朱元璋打仗时获得一美人,美人年方二十冒昧端方,被将军赠予朱元璋。朱元璋本是好色之人,但他考虑到若收下此美人,便会被世人视作贪慕美色。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朱元璋竟将美人杀之后快。

此外,仅“文字狱”这一项,朱元璋就曾杀过数之不尽的文人。

若文人所书的作品里含有“光”、“秃”等字样,朱元璋便会觉得这些文字是在嘲讽自己早年当和尚的经历,于是便会将写下这些字迹的文人处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