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虽然嫉恶如仇,但其本身亦是恶人中的一员,嗜杀成性

2020-11-24 18:31:36 作者: 朱元璋虽然嫉

皇帝是个孤独的职业,所以,历史上绝大多数皇帝都有孤僻偏激且多疑的毛病。在众多有着“疑心病”的皇帝里,朱元璋的病情尤为严重。

朱元璋晚年以后,他的思维模式愈向史上的封建帝王靠拢,认为:皇太孙朱允炆年龄尚幼,他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尽一切可能替孙子扫清政治障碍,解决掉所有威胁朱明政权的隐患。为了防止地方官压榨老百姓,重现元末官逼民反的桥段,朱元璋以“剥皮实草”警示官吏;为了防止权臣觊觎皇权,挟允炆以令诸侯,朱元璋罗织四大冤案,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空印案,便是朱元璋血腥屠戮官僚阶层的开端。

依明例律规定,每年年末各地政府需将这一年征收的赋税汇总,将数据逐级上报。在上报的过程中,文书上要留下该级政府的公章。一般来说,当地方政府的公文呈递到户部,若户部发现数据存在问题,便会打回原籍重新填报。由于明初的例律严格,所以户部每年都会将多地的文书打回。

时间一长,地方官为了避免折腾,便会将加盖有公章的空文书携带至京城,一旦初版文书未经取用,便可随时以新文书草拟公文。这种做法,并非明朝的独创,各地官员早已对此习以为常。然而,朱元璋偶然听闻此事后,认为其中必有猫腻,于是,便下令严惩。

一时之间,各地区超八成的印信主管官员遭到诛杀,户部尚书更是首当其冲,落得满门抄斩的下场。

空印案虽杀了几千人,但相比于“郭桓案”,只能算作小巫见大巫了。

洪武十八年,有人向朱元璋弹劾户部侍郎郭桓,称此人勾结地方官,侵吞钱粮。朱元璋怒不可遏,当即将郭桓等一众涉案官员捉拿,随后命司法部门对郭桓等人进行严刑拷打。根据这些人攀咬出的涉案人员,再进行新一轮的抓捕、逼供。

没过多久,郭桓案就像海网捕鱼一样,六部均涉其中,布政司以下的官吏有九成被咬出,遭到严惩。郭桓案总共杀了多少人,具体数字今已不可考。不过,仅从史料中“中产之家”十室九空的记载来看,朱元璋起码杀了数万人。

如果说,上面这两起冤案,只是普通案件扩大化的结果,那么,胡惟庸案及蓝玉案则完完全全是朱元璋的私心所致了。

胡惟庸,虽不算与朱元璋共打天下的元勋,但他却是从帅府奏差一步步升上来的中坚力量。胡惟庸身居高位,难免膨胀起来。地方官呈递到中央的奏章,胡惟庸往往会凭借职务之便先行拆看,倘若,里面存在不利于自己的内容则一概扣下。此外胡惟庸之子策马在京城闹市奔腾,在发生事故后仗势杀掉了无辜的马夫,此举受到胡惟庸的包庇。

朱元璋听闻属下奏报后,立即将胡惟庸捉拿归案。

当时的胡惟庸影响力尚在,靠疏通礼部暂时假释。想到自己生平的罪状和朱元璋的疑心病,胡惟庸十分惶恐。本着“死等耳,宁先发”的考虑,胡惟庸决定先下手为强,笼络近臣策动谋反(亦有说法称胡惟庸谋反是朱元璋的欲加之罪)。当然,不论胡惟庸谋反是不是事实,他的所作所为已属不赦之罪。

耐人寻味的是,胡惟庸入狱后,满朝文武竟不约而同地群起而揭之,将胡惟庸生前做过的没做过的恶行通通揭发出来。更微妙的是,胡惟庸被诛杀十年后,朱元璋又将旧事重提,将李善长等一众早年与胡惟庸交好的开国元勋全部定性为“胡党”。

针对胡党而进行的肃清,总共杀掉了三万多人。这些死于胡惟庸案的胡党,多为手握行政权的文臣。

有了胡惟庸案做基础,接下来发生的蓝玉案就很好理解了。

胡惟庸案针对的是文官集团,蓝玉案针对的则是手握兵权的武将。

蓝玉屡立奇功,但其品德败坏,军纪不严。在蓝玉征残元期间,曾未经朱元璋请示,私自霸占了元朝皇帝的女眷。在班师回朝途经关隘时,正赶上天黑,守将按照规矩不肯开关,蓝玉竟派属下攻破关口,“毁关而入”。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