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国的战略收缩:北方边疆的危机和困境

2020-11-24 18:30:16 作者: 明帝国的战略

文|原廓杨继正

如果用一句话描述从建立到土木堡之战前的明朝北方边疆政策,那就是从主动进攻趋向被动防守。

洪武元年(1368)八月,大将徐达率领明军北伐攻取元大都。标志着统治全国范围的元帝国宣告终结。然而,北逃的元政权仍然占据着长城以北的辽阔疆域,尚有完整的行政官僚体系和数量庞大的骑兵,给刚成立的明帝国造成了严重的边防压力。

洪武三年(1370),明将徐达兵分两路北伐,皆大获成功,使北元在近塞的势力基本得到肃清,元朝名将扩廓帖木儿(王保保)败逃和林(今蒙古国乌兰巴托西南)。仅过两年,朱元璋又发动北伐,史称“岭北之战”。15万明军从雁门关、居庸关、金兰三路进攻北元,结果中路军徐达轻敌冒进,在和林中了扩廓帖木儿的埋伏,惨败而归。此次北伐,让朱元璋认识到北元的实力尚存,遂放弃一下子收复故元所有疆土的设想,转变为由近塞设立卫所向蒙古草原慢慢蚕食。

经过10年的休养生息,朱元璋从洪武十三年(1380)开始,发动了3次北伐,肃清北元在辽东、亦集乃、贺兰山一带的势力,使明帝国的疆域向漠南推进了数百公里。

洪武二十一年(1388),朱元璋动用15万军队,命蓝玉为征虏大将军,唐胜宗、郭英为副将,发动北伐,“肃清沙漠,在此一举”。明军取得了捕鱼儿海(今中蒙边界贝尔湖)大捷,北元遭到了自1368年以来最大的打击。至此,完整的北元皇室及官僚系统不复存在,北元政权又回到了成吉思汗以前游牧组织的部落生活状态。建文四年(1402),蒙古首领鬼力赤杀死了北元最后一个皇帝坤帖木儿后,废大元国号,恢复鞑靼古称,北元彻底灭亡,正式分裂成鞑靼部和瓦剌部。

永乐六年(1408),北元嫡裔坤帖木儿的亲弟本雅失里继承蒙古可汗之位,自恃是蒙古黄金家族的嫡亲血脉,一再拒绝明廷的和平招谕。永乐七年(1409),本雅失里擅杀明朝使臣郭骥。一个月后明军大将丘福统军十万北伐鞑靼,因轻敌冒进,中了本雅失里的诱敌之计,丘福等将领及先头明军在今克鲁伦河南岸全军覆没。败绩传来,朱棣决计亲征蒙古,从此在14年的统治时间里,朱棣对蒙古发动五次旨在廓清漠北的远征讨伐战。

永乐一朝,蒙古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均遭到了明军沉重的打击而进一步削弱,特别是兀良哈三卫几乎是到了崩溃的边缘。有明一代的武功,也正是在朱棣五次远征蒙古之役的推动下达到了巅峰。

朱棣奉行的是“漠北草原均势政策”,通过拉一方来打一方的传统御夷之术削弱蒙古。美国学者巴菲尔德在《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中曾描述:“为了保持力量平衡,永乐帝被迫时不时地转变支持态度,并发动代价高昂的战争,以设法阻止卫拉特或东蒙古中任何一方实现统治整个草原的目标⋯⋯永乐帝的去世标志着明朝对游牧力量的终结,他的进取性政策使王朝陷于困境之中。”这种困境主要是财政上的,连年北征使得明帝国陷入“军马储蓄十丧八九”“内外俱疲”的窘况。而朱棣的胜利和帝国陷入窘迫的财政,并没有彻底解决蒙古问题。

彩绘 《宣府城图》,出自明杨时宁编撰的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 (三卷)

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高原之后,将当时草原各部进行整合,从而产生了一个全新的蒙古部族。在政治层面之上,通过萨满教,成吉思汗将黄金家族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之上,铭刻在了蒙古文化之中。因此,在北元实际上崩溃后,无论是瓦剌鞑靼的崛起,还是蒙古各部的内战,实际上都是在一个“蒙古”的大范畴内。本质上也是黄金家族的内战。这也就不存在因为本部衰落,从而导致整个部族崩溃消亡的危险。甚至可以说,到了明代的蒙古相对于传统游牧的部族观念,已经更加接近中原语境下的民族。这也使得明帝国无法像汉唐时代那样,靠几次辉煌的军事胜利就解决匈奴和突厥的困扰。同时随着朱棣的去世,明帝国财政吃紧,明宣宗朱瞻基无法像他的祖父一样耀兵塞外,只能收缩帝国的北部边防线。就在明军收缩防线之时,远远没有到衰弱地步的蒙古诸部开始趁机向南渗透扩张。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