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宦海,世代为官非常普遍,如袁绍家族四世三公,杜甫家族汉武帝时既是官宦人家,除了古代有世袭制以外,还有其深层原因,导致这一传统长盛不衰,大家跟我来。在始于隋唐的科举制度诞生以前,入仕的途径基本只有三个:
1、贵族承袭。
隋唐之前,只有贵族才能当观,世代承袭,官职却不确定,不是说父亲是大司马,儿子及后世子孙都是大司马,一旦官职出现空缺,会首先在贵族中挑选,这是古代选观任观的主要规则,和平民百姓基本没有关系。
2、造饭。
刘邦本是一个吃不饱饭的亭长,通过造饭吃饱了肚子还做了皇帝,他是皇帝我们且不去说他,我们看看他手下这帮人:屠夫樊哙、狱掾(狱卒)曹参、车夫夏侯婴、吹鼓手周勃(周亚夫之父)、保安韩信,如果不是跟着刘亭长,他们怎么可能封王拜相?先不管他们结局如何,道理是一样的,大量平民、贱民出身的中下层文臣武将存活下来,在辽阔的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直到下一次“造饭”的到来。
袁绍
3、举孝廉入仕
前两项基本占据了99%的入仕名额,还剩1%,可以通过一些“旁门左道”实现逆袭,主要包括:举孝廉入仕、立下战功、提拔身边亲信、联姻等等,这些就像你买古代彩票一样,中奖率委实不高,简要来说,有资格推荐人才的一定即富且贵,人心自私,非亲非故恐怕很难得到这个机会;立下战功,和平年代这样的机会不多,偶有战功,成绩必然归领导,千百年来一向如此;至于提拔身边的仆人、穷秀才迎娶公主这等事在《聊斋》、《各种微服私访记》中更多一些。隋唐之后,平民有了一扇入仕的窗户:科举考试
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记载,明清两朝先后举行过进士考试201科,取进士共51624人。其中,明代全国共录取进士24687人,清代全国共录取进士26937人,这五万多人看似不少,但放在明清500多年的历史中委实不多,每年仅百余人。
有了科举,平民入仕只是多了一扇窗户,封建王朝庞大的官僚系统,岂是每年百十个进士所能支撑的,简要说一下,举人是不能直接做观的,需要参加几年一次的“拣选”,吏部堂官有绝对发言权,有钱有关系的不会放在后面,平民出身的举人看命吧。话说回来,庞大的观僚系统是如何支撑的呢?其实,隋唐之后,前两项仍占据观场的主体,科举考试作为补充。
杜甫隋唐以后,世袭爵位减少,裙带入仕激增
明抗倭名将戚继光承袭先祖戚祥明威将军衔,武职四品,不过这样的情况隋唐之后比较少,通过裙带关系入仕的情况蔚然成风,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上古“察举制”的变种,比如,我是内阁首辅或军机处首席大臣,我想让我儿子去工部做一个主事,请问你作为吏部尚书或工部尚书会不同意吗?以此类推,我的亲属好友、门生故吏各处安排一下,过分吗?
这个现象两千多年来不曾断绝,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有了愈演愈烈的趋势,现象延续千年不绝也就成了传统,所以,咱们再遇到、看到、听到这种情况无需大惊小怪,历史一直在翻拍,只是演员换了一代又一代!为了说明古代宦海子承父业的情况,下面举几个例子,请大家过目,因内容太多,此处可一目十行。
李靖唐朝大将李靖
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药师,隋末唐初将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战功显赫,南平萧铣、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
李靖出生于官宦之家,隋将韩擒虎的外甥。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诠仕隋,官至赵郡太守。
曾祖父:李懽,北魏河秦二州刺史、杜县开国公;
祖父:李崇义在北魏时期担任过殷州(治所位于今河北省隆尧县)刺史,北周时封永康县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