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的话题,没少围绕北京的文物古迹,有网友提出想了解一下北京的古桥,那今天咱们就聊一聊。从哪儿开始呢?从名气大的开始吧!中国不是有四大古桥吗:潮州广济桥(又叫湘子桥)、河北赵州桥、泉州洛阳桥和北京卢沟桥。其实北京也有四大古桥,都在北京城周边,而且位于交通要道之上,不仅担负着繁重的运输任务,也曾为守卫北京城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被称作“拱卫京师四大古桥”。
曾见有人说是“拱卫京师三大古桥”,其实不对,应该是四个。先说什么叫拱卫,卫者、护也,拱呢、当环绕讲;四面环绕加以卫护才能叫拱卫,古语有云:“四方得拱卫之势,国家有磐石之安”嘛!所以应该是四个,仨就不能叫拱卫了。著名的卢沟桥也位列其中,但是今儿先不说卢沟桥,按东南西北的顺序来,先打东边儿说,打麻将不还得从东起庄呢吗? 东部的叫永通桥,俗称八里桥,是明代留存下来的古桥。
据《通州志》记载:“八里庄桥即永通桥,在普济闸东。正统十一年敕建(也就是皇上让建的),祭酒李时勉作记。”正统十一年是1446年,掐指算来、距今已有570多年历史了。这座将近600岁的古桥,横跨在通惠河上,是通州至北京大道上的必经之处。北京的地理特点您都清楚:三面环山、一面是平原,尤其古代的道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南方各省要想进北京差不多就两条道儿,一条是旱路:沿太行山北上,走长辛店儿、过卢沟桥、进广安门到达京城;另一条是水陆,也就是起点在通州的京杭大运河。
元代郭守敬开凿了通惠河,船只可以直接驶入大都城,但到了明清时期河道淤塞,码头就又退回了通州张家湾,粮船最多也只能沿通惠河到达东便门外的大通桥。人们要想乘船入京,需由通州登岸,沿旱路、过八里桥、由东便门或广渠门进城。出京也一样啊!您听过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吧?其中有一首很著名啊,叫“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实这是龚自珍失意离京时写的,而离开北京的时候“吟鞭”干嘛非得“东指”呢?因为他要骑马出东便门儿、过八里桥、到通州去坐船。
至于桥的名字,正式的还是叫永通桥,但是好像没什么人叫,都叫八里桥或八里庄桥。而所谓八里,并不是指距离京城八里,而是离通州八里。可通州地方大了,总得有个起点吧?于是就有种说法:此桥距离通州标志性建筑“燃灯塔”正好八里地,因此俗称八里桥。是不是真这么准呢?我也没拿尺子量过,不敢打包票,反正大家都这么说。
不过八里桥虽为俗称,可不是现代人发明的,早在明朝就已出现,《明英宗实录》中记载道:“正统十一年八月,建通州八里庄桥,命工部右侍郎王永和督工。” 刚才提到的那位明代六朝老臣、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古代国立大学校长)李时勉,他作的永通桥记中也说:“通州城西八里河,京都诸水汇流而东……”,后面还挺长的呢,就不都给您抄上了,总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这条河就俗称八里河,桥呢自然也就俗称八里桥了,也从此一直被沿用至今,真正的名字甚至被人们淡忘。
八里桥总长近50米,宽16米,为石砌三券拱桥;中间的券洞高达8.5米,宽6.7米,可两侧券洞仅有3.5米高,相差十分悬殊。其实这种构造是专为漕运设计的。老话儿不是说了吗“北京城都是漂来的”,南方的粮食、货物进京,多走水陆,尤其运粮船多为帆船,中孔建造得高一些,漕船可直出直入、不必收帆,因此有“八里桥不落桅”之说;而两侧的孔洞,仅为泄水之用。但是这样的设计也造成了桥面坡度极陡,过去又没有机动车,行人过桥颇为困难,连牲口爬坡都挺费劲,要是坐轿过桥、那就苦了轿夫,于是后来就填充路面,以减缓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