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匈的拉锯战开始了,耿恭据城防守,有一定优势,但士兵数量也在锐减,匈奴骑兵却是越打越多,直到城池内粮食吃完,汉军也只剩下几十人。即便如此,匈奴仍攻不下疏勒城,匈奴单于改变对策,想劝降耿恭,旋即派出使者。耿恭假意谈判,让使者登上城头,还没等使者说话,就杀掉了匈奴使者,并放置到火堆中炙烤,烧焦的人肉味异常刺鼻。匈奴单于被激怒了,继续增兵攻城,势必要杀掉耿恭。
这场战役之所以如此艰难,源于汉明帝去世,朝廷没有及时派出援军。汉章帝即位,在司徒鲍昱的坚持下,汉廷才派出几千援军,也正是因为这几千汉军的救援,耿恭得以逃出生天。最后耿恭和其部下只剩下了十三人,战争的惨烈程度可见一斑。耿恭坚贞不屈,打出了汉军血性,只不过他杀掉匈奴使者,也差点要了他的命。
耿恭能存活下来,基本全是靠着运气,假如援军再晚一点到,疏勒城必定也是一座死城。由此可见,斩杀使者也是要慎重考虑的,如果没有必死的决心,后果也是不堪设想。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其实就是一种战争文化,我国的战争文化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形成。而在春秋战国时代,虽然是我国历史一个战乱时代,各国之间战争不断。但是那是的战争还算是将一些文明的。与其说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是一种文明,倒不如说是一种国与国之间的默契。到了近代,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也给传承下来了。《日内瓦公约》规定:世界各国不得虐待俘虏,不能射杀医务兵、老人以及和孩子等无抵抗能力的人员,同时不能杀害双方的谈判人员。其实这里的谈判人员就是来使。
两国之间的交战,使者是来传递两军之间的信息。如果擅自杀害,是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形象的。所以,在近代,两国之间宣战,都会空出时间让敌国的驻外使节撤离。不杀使节,是为了两国之间还留有谈判的余地。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特殊情况,毕竟两国交战,万一双方都杀红了眼,矛盾到了不可化解的地步,那就另当别论。
(更多资讯可关注:篮途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