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知“秦淮八艳”,此女虽不在其列,但比起她们更为传奇

2020-11-27 11:18:05 作者: 世人都知“秦

时间来到崇祯十四年,乱军遍地,到处都是打家劫舍的流寇。小葛夫人陪着老伴乘船前往宿州时,偶遇一伙拦江打劫的土匪。按理说,遇到土匪赶快带上细软跑路才是上上之策,可慌乱之中的李因却只拿了自己的诗稿和几本古籍。

和葛征奇逃出生天后,两人见对方都捧着几本书,金银细软早已遗失,不由得大眼瞪小眼,哈哈大笑。

崇祯十六年,李因的诗稿已积累了厚厚一叠。在丈夫的支持下,李因顺利地将《竹笑轩吟草》、《续竹笑轩吟草》出版。在这两卷诗集里,囊括了李因最得意的二百六十首作品,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与葛征奇周游各地时所创作。

葛征奇十分欣赏爱妾的文风,并为她的诗集作序道:“清扬婉妩,如晨露初桐,又如微云疏雨,自成逸品,即老宿臣公不能相下。”

李因的成名,足可让后世文人为之汗颜。要知道她早年家贫,读书识字时连纸笔都买不起。后来被卖入青楼,过着浮萍般任人摆布的日子。即便在嫁给葛征奇后,李因的生活仍不稳定,每年都要随丈夫四处奔波。

可是,即便如此,她还是练就了一身不凡的功力,达到“老宿臣公”的水准。且看李因所作的《郊居用松陵集韵》:

避世墙东住,牵船岸上居。

两分三径竹,晴曝一床书。

上坂驱黄犊,临渊网白鱼。

衡门榛草遍,长者莫停车。

这首诗轻松写意,完全是生活中的李因信手拈来的随性之作。那些经历了反复推敲增改的句子,往往有刀刻斧凿的痕迹。但在这首诗作中我们看不到这一点。每次读这首诗,都会给笔者带来海子作品中“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的感觉。

不过,可别觉得小女人李因只有渲染生活情趣这点功力。论起诗句之大气磅礴,她的作品亦不逊于古今大家,且看《鹫岭山庄寻秋》:

十丈悬崖挂薜萝,参云峰顶见嵯峨。

闲搜怪石秋林晚,独听残钟晓月过。

黄叶山前人迹少,白云天际鸟声多。

冷泉亭下潺潺水,不许渔舟唱棹歌。

可以说,这首诗里一丁点小家子气的意味都不存在,简直是站在大明诗坛的一端嘲笑那些只顾自怨自艾的男性诗人不够伟岸,连一介女流李因都比他们更具男子气概。

一个人的诗才从何处体现?

一首好诗绝非浑然天成,而是在前人所留的文字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创新。同样是从古诗词中学习精髓,大多数诗人写出来的东西只是依样画葫芦,可李因却能写出自己的特色。恰如这首《长安秋日》,一首既出,与市面上常见的放歌体高下立判:

高树秋声入梦迟,夜来风雨簟凉时。

季鹰自解归来好,纵乏莼鲈也动思。

其实,李因生平最感人至深的一首诗作,便是悼念亡夫的《哭介龛禄勋公》:

秋声风急闭重关,泪寄潇湘疏竹斑。

莫问苍梧多少怨,至今石化望夫山。

在这首诗里,借用了娥皇女英泪洒斑竹的典故。在李因的人生中,葛征奇便是拯救她脱离苦海的盖世英雄虞舜。因此在生平唯一的知己葛征奇过世后,她宁愿像望夫石一样,为这个老头终生守贞。

若只懂得吟诗作赋,李因绝不会被葛征奇视若知己。李因的绘画书法功夫,就像她的诗一般精妙。

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的《花鸟》卷,是李因于明崇祯七年的作品,卷末有葛征奇的题跋。李因墨笔画四时花卉,如牡丹、玉兰、月季、绣球花等,其间穿插燕子等鸟雀,构图灵活大方,树枝运笔苍劲有力,落墨为叶,花头或用墨笔写出,或单用笔勾勒出形,鸟雀也刻画的生动形象,或休憩、或跳跃、或疾飞,全画毫无女子的纤弱之气,潇洒似陈道复。因此《明画录》评其作品“苍秀入格,点染生动,大幅益佳,此闺阁而得士气者。”

或许是从儿时的柿叶上获取了灵感,李因的书法别具一格。

她经常说自己的书法师承宋代米芾父子,即便是再懂行的鉴赏家,在看到她的字迹时仍会产生错觉,仿佛米友仁再世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