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如果像柴荣那样,采用先北后南战略,能否实现大统一

2020-11-27 15:17:01 作者: 赵匡胤如果像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以后,采用先南后北的战略,实现了南方的统一。但是,却没能收回北方被契丹割占去了的燕云十六州。后来,赵匡胤壮年去世,燕云十六州此后再也没有收回来,宋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小统一国家。虽然延续了三百多年,但是因为不完全的统一,成了一个永久的遗憾。

(北宋区域图)

宋朝没能实现完全的大统一,后患是明显的。最直接的后患就是对北方缺乏足够的压制,从而使得北方发展壮大起来,先后建立了辽夏金蒙几个强大成熟的政权。这些政权不但壮大,最后还因此灭亡了宋朝,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局面。

于是便有人会想,如果当初赵匡胤不是采用先南后北的战略,而是采用先北后南的战略,是不是就会像历史上的大汉大唐那样,实现完全的统一呢?

这样的想法不是没有根据,因为在赵匡胤之前,柴荣就实施的先北后南战略。

柴荣当时提兵攻打契丹,准备收复燕云十六州之前,国内也是有巨大争论的。当时以冯道为代表的元老派朝臣,非常看衰柴荣这样做,认为他不可能取得成功。但是柴荣却坚持了下来,而且效果还不错,只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就拿下了燕云十六州中的三个州。

可惜柴荣在这时候突发了一场重病,并且很快去世,军队不得不收兵回国。刚打下的那三个州,又被契丹人给收回去了。也因此这次行动成为终身遗憾。

接着便是陈桥兵变,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宋朝。

如果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像柴荣那样,立刻整兵展开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行动,会不会最终拿下燕云十六州,乃至消灭契丹,实现全国的统一呢?

(赵匡胤)

我个人认为,赵匡胤的战略应该是没有错的。他要像柴荣那样做,只有死路一条。为什么这么说呢?

柴荣先北后南的战略,其实是有些冒险的。当时国内冯道等元老派反对,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契丹的势力当时是非常强大的。诚然,柴荣只用三个月就收回了燕云十六州中的三个州,但只能说打了契丹一个措手不及,契丹还没回过神来,三个州就失去了。等契丹整顿好军队迎战柴荣的时候,柴荣未必还能够继续挺进。

对于契丹来说,燕云十六州是他们的一个命脉,是他们最重要的粮食基地。有了这块粮食基地,契丹就可以从游牧民族变成半游牧半农耕民族。没有了这块粮食基地,契丹就没有了粮食保障。所以,契丹是绝对不会坐视燕云十六州失去的,他们必然要拼命。

如果契丹拼起命来,柴荣的日子肯定很不好过。为什么呢?因为南方的国家都还在,无论是南唐还是后蜀,当柴荣和契丹的战事处于胶着状态甚至陷入困境的时候,绝对不会放过这个壮大的好机会,肯定会整兵和柴荣战。

而且不要忘了,除了南方的国家外,还有一个北汉。北汉奉契丹为宗主国,契丹和柴荣死磕,北汉没有不参加进来的道理。

这就是所谓的“后院起火”。当年诸葛亮在北伐之前,一定要先平定南方,怕的就是后院起火。

(柴荣)

柴荣没有后院起火,只不过他还处在顺境,而且时间也太短罢了。

这些道理,相信后来的赵匡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且赵匡胤建立宋朝以后,还面临着一个消灭国内的反叛势力,巩固政权的问题。因为毕竟有很多人对赵匡胤篡夺后周政权不服。如果赵匡胤打契丹,打得好,这些人也许不会反叛。打得不好,那么,他们说不定也来一次黄袍加身。

也就是说,赵匡胤所面临的形势,比柴荣严峻得多。

由此可见,赵匡胤的战略并没有错。

不过,赵匡胤虽然通过先南后北的方式,统一了南方,实现了小统一,却没有实现大统一。是不是说,宋朝注定无法实现大统一呢?

其实,机会不是没有。如果赵匡胤不壮年就意外去世;如果继任的赵光义有赵匡胤那样的雄才大略,在对契丹的战争中不猜防武将,搞遥控指挥;如果再继位的宋真宗坚强一点,不签订澶渊之盟,而是坚持打下去。最后耗光契丹的力量,收复燕云十六州,乃至灭亡契丹,也不是不可能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