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略,相信大家都十分熟悉,它分为两种有阴阳之说。阴谋,就是暗中做坏事的计谋,阳谋,是指根据现有的条件,光明正大地改变局面,以此来达到更好的结果。
阴谋,通常是贬义,阳谋,在很多时候却可以为褒义。阳谋的前提是实施计策的一方足够强大,对面明明看出了你的目的也没有办法破解,只能按你划定的路线走,前提是实力。所谓阳谋,那是接受阳谋的结果是最好的,也是最优势选择。放在生活中去讲,阳谋最常见的就是商场促销活动。
今天就为大家介绍历史上最出名的四大阳谋,让人明知是坑也不得不跳。
一、二桃杀三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是齐景公时期的三维猛士,齐景公一直想要除掉他们,又害怕他们的势力。晏子使出一个计谋“二桃杀三士”。公孙接、田开疆动作迅速,吃掉了两个桃子。古冶子没有吃到桃子,认为受辱选择自杀。公孙接、田开疆见到兄弟死了,他们俩也都自杀。
二桃杀三士的核心点,并不在于争,而在于让。如果三士是为了争,那么完全没必要自杀,管谁功劳大,反正能吃到桃子就行。而原故事里,正是因为他们桃子吃得太快,没法让了,导致真正功劳最大的那位没得吃,所以才自杀。
二、围魏救赵。这个计谋完全是实力碾压,孙膑围魏救赵时,庞涓已看穿其计谋。事实上,孙膑的围魏救赵是阴谋:围魏是为了救赵。
如果赵破了,孙膑也是失败的。但是战国策中齐国攻魏则是阳谋:齐国攻魏不是为了救赵,而是魏国吞并赵国会变强,于齐不利。直接救赵,赵不被攻破魏国撤退,于齐无利。趁虚攻魏,就算庞涓破了赵,赵破魏虚,于齐有利。
简言之:乘虚攻魏是阳谋,就是直接告诉魏王、庞涓,你也没辙,怎么着你都要吃亏。以救赵为目的的围魏,则是阴谋。而现实中很多时候双方都攻敌之所必救,双向围魏救赵,就看谁头铁拳头硬。
所以围魏救赵的胜机不是孙膑围魏,而是庞涓攻赵连一点防守力量都不给魏国留,致使魏一被围就要远方的庞涓回救。何谓阳谋,阳谋就是,我明明确确告诉你们我准备怎么做,你也要跳进我的圈子里面。
三、挟天子以令诸侯。严格来说这个不算是阳谋,只是沾了一点边而而已,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太多了,王朝末年基本都有,最出名的就是曹操。曹操成功虽然不是因为“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其以帝王名义诏令天下,大家都知道他是虚的,但曹操势力强大,小诸侯也无人敢不遵从。
官渡之战袁绍也不是遵守诏令而失败,赤壁之战刘备和孙权也没给天子面子,曹操是靠实力统一北方的,有天子是沾了点光。
四,千古第一阳谋推恩令。秦朝初立中央集权制,因秦始皇太厉害,统六国,建秦朝,中央集权才能颁发下去,但秦存在时间太短,汉朝延续秦制,分封与集权制一并用,但汉初仍是分封制度,诸侯权力很大。
这种情况下平定了战乱,维护了中央的地位,推恩令得以发布。洞察人性的阳谋,加之汉中央的强大实力,令诸侯不得不接受推恩令,逐步瓦解地方诸侯的实力,让权力集中在中央手里,可以说,秦始皇开启了中央集权,但真正瓦解分封制度确立集权制的是汉武帝。
汉武帝听从主父偃的计谋,实行推恩令。这个阳谋不止明明白白告诉所有人,我要削弱诸侯国,而且,除了诸侯王的世子不情愿之外,包括诸侯王自己都觉得很有道理,更不用提其他儿子了。
心甘情愿地接受削弱,这才是真正的阳谋。推恩令,是建立在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做后盾上,汉初为了安抚功臣亲贵,刘邦不得已实行郡国制(藩邦+郡县),后改为刘氏宗亲藩王,七国之乱周亚夫把刺头亲王都消灭了,中央政权第一次压过了地方藩王,所以推恩令就是给藩王判了死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