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应该算是战国时期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了,前期秦国王龁与赵国廉颇在打了一段时间后进入胶着状态,秦国一番操作后,两国临阵换将,秦国白起将赵国赵括拉上了战场,两人都想迅速结束战争,但无论是赵括还是背后的赵国,都无法和白起以及白起背后的秦国相抗衡。
于是有了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卒,如果再加上战争中阵亡的将士,赵国死亡人数超过了45万,虽然这个数字在后世看来可能有很大的水分,但这个数字也能从侧面说明了赵国败得是何等的惨烈。
当然,虽然秦国是战胜国,但其实也算是险胜,这样一场远距离长时间作战,秦国同样损失惨重。不过有意思的是,虽然秦国在这一战中也元气大伤,国力出现了暂时性的空前虚弱,但东方各诸侯国却似乎并没有几次采取军事行动去攻打秦国,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东方各诸侯国中,没有任何一个诸侯国能有实力与秦国一战。长平之战之前,能与秦国一战的也就只有赵国了,魏国虽然是战国时期第一个强大起来的诸侯国,但因为后期的对外扩张受阻,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的接连失败,让魏国国力迅速下滑。
齐国后期虽然逆风翻盘,成为能与相抗衡的诸侯国,但因为太过招摇,又灭了宋国试图独吞这块肥肉,而被其余诸侯国群起而攻之,燕国乐毅领五国之军攻打齐国,后来更是下了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差点将齐国给灭了,虽然后来齐国复国,但实力大打折扣,大部分时间龟缩在东边,根本不愿意参与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还有韩国、楚国等诸侯国,早在长平之战之前,就被秦国打的够呛,就战神白起来说,在他三十余年的军事生涯中,仅有记录的歼灭的有生力量就达到了百万之众,韩国、魏国、楚国、赵国都在他的手下吃了很大的亏。
所以说,在长平之战前,有能力与秦国一战的只剩下了赵国,燕国因为和秦国存在长时间的盟国关系,不用考虑。而长平之战后,东方各国中就再也没有与秦国一战的诸侯国了,即便秦国在长平之战中损失同样很大,但东方各国仍旧没有能力和勇气去攻打秦国。
其二,秦国虽然在长平之战中损失很大,但其实力仍旧不是东方各国敢挑战的。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富兵强,其综合实力不仅迅速赶上东方六国,更是超过了东方六国,甚至于遥遥领先,尤其是秦昭襄王时期,综合国力攒到了一定程度,对外扩张愈加频繁,虽然战事不断,但秦国国力并未因此下降。
即便在长平之战中有很大的一个损失,但这种损失相比于东方六国的衰弱,仍旧是不值一提的。所以长平之战虽然结束了,但秦国对外的战事并没有停止。
当初长平之战刚结束,白起的意思就是兵分三路继续作战,由他领军攻打邯郸,试图一举灭了赵国,白起敢这样想,就证明秦国的实力是允许打下赵国的,只不过白起的邯郸之行因为一些原因被阻止。
但第二年,秦昭襄王就派五大夫王陵领兵攻打邯郸,这一战实际上已经失了战绩,注定是打不赢的,而王陵也的确吃了败仗,秦昭襄王又换上了王龁,但依旧攻不下邯郸来,而白起又不肯去攻打邯郸,秦昭襄王不得不一次次增兵,像着了魔一样试图攻克邯郸。但这样的灭国战自然激起了赵国百姓的激烈反抗,而且平原君赵胜从魏国和楚国那里各借来了十万兵马。
最终,信陵君、春申君和平原君里应外合,让秦军吃了一个大败仗,秦国这一次的损失也是相当大的,即便如此,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魏国、楚国和赵国联合打败了秦国,但他们都知道,他们还是没有实力与秦国一战,所以没有谁跑去攻打秦国。
其三,柿子挑软的捏,长平之战后,东方诸侯国并不是没有出兵,只不过他们瞄上的是赵国。与秦国相比,赵国在长平之战中遭受的损失更大,所以即便是有诸侯国想趁火打劫,瞄准的也是更弱的,大家不会傻到去攻打秦国,要知道白起坑杀赵国降卒40万,这个数字可是震惊了东方诸国,面对这样一个诸侯国,大家都祈祷别与他对上,根本不会去主动招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