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玉玦真的代表“决断”吗?(涨知识)

2020-11-30 01:37:58 作者: 古代玉玦真的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况的《荀子·大略》中记载:“聘人以珪,问士以壁,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

意思是,如果以玦赠人,表示着决断。

而北宋时期的《广韵》也记载:“玦如环而有缺,逐臣待命于境,赐环则返,赐玦则绝,义取诀。”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的玉玦不仅是一种随身玉佩,而且还有着“决断、决绝”的丰富含义,同时也代表佩戴者杀伐决断、果敢刚毅的坚定品格。

因此,鸿门宴上范增才会频频举玦示意,言下之意是告诉项羽:快下决心动手,不能再犹豫了!

奈何西楚霸王举棋不定之间妇人之仁泛滥,终究还是错失了改写历史的天赐良机。

东汉班固编撰的《白虎通义》中对玉玦这样解释:“玦,环之不周也。”

曹魏张揖的《广雅》中则说:“玦如环,缺而不连。”

由于玉玦“如环有缺”的形制特点,因此在先秦文化中又有“满者为环,缺者玦”的说法。

加之古时玉玦多为王侯贵族佩带,借玦者乃遇满则缺的意思,玉玦又成为王侯佩带的警示之物,暗喻告戒其不可自满也不可自以为是之意。

而这种“以玉警人”的深刻内涵,也正是中国玉器独有的文化特征之一。

综上所述,玉玦起源于遥远的原始社会石器时代,并且在商周两汉之际颇为盛行。玉玦的功能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得以丰富,最终成为极具文化内涵的古代佩玉。

遗憾的是,随着汉代玉器巅峰的结束,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社会动荡与战争频繁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玉器的发展迅速由巅峰滑落谷底,长期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

而玉玦同许多高古玉器一样,在这种传统文化的断裂时期不可避免地受到巨大冲击,因此在魏晋之后,玉玦这种古老玉器便越来越少见了。

两宋时期随着玉文化的繁荣,中国文人对古代玉器的推崇和需求日趋强烈,因此宋代出现了很多仿古玉器,其中就包括玉玦。

宋仿玉玦主要摹仿春秋战国玉玦造型,但纹饰多不合古制,且块体比战国厚重。

明清时期随着收藏热潮的兴起,伪古玉玦的身影再次出现,但尽管明清治玉工艺精湛,但在玉玦纹饰处理和雕刻刀法上却很难达到战国时期自然流畅、锋利健劲的效果,因此往往徒具古形,缺乏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