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美艳了千年的桃花,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结合

2020-11-30 14:34:38 作者: 桃之夭夭,灼

自古以来,人们对女子的美貌从来都是不吝其词的,“灼灼其华”就是最朴素的最美好的写照。

第一章三四句“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言外之意就是说到了女子到了出嫁的时候了,嫁到夫家之后,就要做一个贤良淑德的妻子,贤良淑德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内在之美。

和丈夫成家立业,对丈夫有所帮助,和夫家长辈和睦相处的品德,这在西周时代就已经被人们视为一种美好的品德了。

这是女子在出嫁之前,家里的长辈女子的一番苦口婆心的说导,也可以看做是现存最早的关于女性婚前知识的辅导。

第二章的一、二句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是对第一章的复沓。只不过不是再写桃花了,而是写果实桃子的:桃树硕果累累,一番成熟的喜悦景象,一派收获的欢乐祥和氛围。

又圆又大的桃子挂满枝头,这是桃树表现出来的外在美,由此而比兴到女子身上——“之子于归,宜其家室”。到了婚姻嫁娶的时候了,家中的长辈女子们语重心长的对着这位即将出嫁的女子说“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从这种谆谆教导中能看出来,她们是多么希望女子嫁到了夫家之后能成为一个“宜其家室”的贤良淑德的妻子,这种美德就是内在美,只有内外兼修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第三章一二句“桃之夭夭,其叶蓁蓁”是写桃树的叶子繁茂的,只有桃树树叶繁茂,才能看出来这是一棵能“硕果累累”的好桃树。

这种比兴手法运用到女子身上“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就不难看出对第一章和第二章复沓的意义了,这种反复的咏唱将诗旨与诗意深刻的反映了出来,就是一个主题,内外兼修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桃夭》这首诗的主题也就彰显地非常明朗了。三次复沓重唱“桃之夭夭”,三次复沓的“之子于归”,使《桃夭》这首诗的主旨更加显得豁然明朗。

从桃花到桃子,再到桃叶,三次变换比兴,描绘出的是一幅女大当嫁的祥和的愉悦的景象。

作者通过桃花桃子桃叶的外在美,巧妙地和“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结合起来,表达着人们对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安居并且乐业的美好向往。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只有如“桃之夭夭”的外在美,只有如“宜其家人”的内在美,这两种美都具备也就会有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了。

一部《诗经》,三百零五篇,开卷头几篇几乎全部是写婚姻家庭问题的,这是一个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

我们暂且抛过《诗经》成书的原因,光是开篇这六首诗所反映的现象,不仅是诗经时代的现实些照,就是在现代社会,也是头等大事。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年编修《诗经》的人是何等的重视婚姻和家庭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