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则消息称,在河北有一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的古桥,名为安济桥,因翻新遭遇破坏。那么,这座古桥有什么的历史沧桑呢?今天我们了解一下。
公元1457年,衡水为河北省至北京, 山东至山西的水、陆交通要道,时任衡水的知县杨俨提出在其境内滏阳河上修建一座木桥。
于是杨俨上奏上级并请求上级批准,由深、冀二州和武邑、枣强二县助资进行建设。
木桥建成后投入使用,确实方便群众的出行,然而,因身处滏阳河上,经常发大水,木桥经常被冲毁。就在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年间, 因多次发大水, 木桥屡修屡毁。
由于木桥不能长久使用,在公元1553年, 由衡水县徐廷等人募资, 用了三年的时间, 建成了一座石桥。
公元1569年,该石桥被大水冲毁了,后由贾从仁等人募资, 又把石桥修好了。
大水始终是这座桥的“罪魁祸首”,每当发大水就会对这座桥造成伤害,就这样,在大水的“祸害”下,衡水桥建了毁, 毁了建, 前前后后, 经过了二百来年。
公元1648年,由于滹沱河河床南徙, 其支流和滏阳河汇成一条河, 于是河水猛涨, 桥又一次被冲毁。
然而,这一次没有及时地去修补,直到清乾隆年间, 当时的直隶总督方观承看到旧石桥残损严重, 于是奏请朝廷批准拨款修建一座坚固的石桥。
当时朝廷拨出银子四万七千六百多两, 购置石料,派清河道周元理、通永道玉神保董理, 衡水知县陶淑亲自指挥,。
这座石桥的修建于(公元1765年)正式动工。到第二年十月竣工, 上报朝廷, 乾隆皇帝赐名“安济”, 故名安济桥, 就是现在的这座石桥。
衡水安济桥为空腹式七孔石拱桥,青石砌筑,桥身全长116米,宽7.5米。
衡水安济桥中部石拱高达6米,拱跨径达10米。左右两侧三拱各依次递减50厘米,两侧各拱也因高度的递减减小跨径。
桥面以巨石板铺成,桥面南北两边共有望柱112根,栏板110块。望柱柱头雕形态各异的蹲狮,部分损毁严重。栏板上雕饰卷云纹。
安济桥东西两端北侧原建有漳爷庙、玄武庙、龙神庙、安济桥碑亭、关帝庙、八蜡庙、观音堂等古建筑, 都早已被毁, 现仅存龙神庙碑、八蜡庙碑各一通。在衡水安济桥北侧, 滏阳河西岸原建有客运、货运码头。
1937年, 日寇的火轮由滏阳河南犯, 因洪水淹没桥孔, 日寇遂将石桥中孔炸毁, 1956年改用木桥衔接。
因孔年久失修, 重型车辆行驶, 已有危险。1982年3月, 建立衡水市后, 把此孔木桥拆除, 改为钢筋水泥结构, 同时, 对桥栏杆和栏板进行了修饰。
衡水安济桥久经风雨浸蚀,行人磨损,望柱上的石狮及石栏板上的图案,有的已模糊不清,狮子残缺不全。
2013年5月,河北衡水安济桥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