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赵匡胤评价为依样画葫芦的陶谷,北宋厚脸皮文士,丢脸的使节

2020-12-20 17:45:44 作者: 被赵匡胤评价

都说,风趣的魂灵绝无仅有,而北宋年间有个陶谷的文士,魂灵有没风趣欠好说,但他的言行举止不止是风趣,能够叫风趣的升级版,“令人捧腹”。

咱们的陶先生,其实是个正儿八经的读书人,史书记载“强记嗜学,博通经史,诸子佛老,咸所总览”,并且家世不错,前辈在北齐、隋、唐时可算得上名门望族,并且多代人都是当官的。

而含着金钥匙长大,人生起点高的他,本身本质也不差,“十余岁,能属文”,所以年岁轻轻就入了宦途,由于写的一手好文章,成为领导身边的“笔杆子”,虽然身处五代的浊世,不过混的还不错,虽然朝代一向在换,从后晋开端一向到宋朝开国,陶谷职位仍是比较的安稳的。

陶谷在后周时期,就与宋太祖赵匡胤同朝为官,一个是文臣,一个是武将,算是在不同部分作业的搭档,可没想到的是,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摇身一变,成了他的领导了。

这时的陶谷为赵匡胤献上了一个大礼,赵匡胤是笑纳了,不过也由此对他的个人形象却大大的打了个扣头。

其时赵匡胤带着人马从陈桥驿回到开封,预备进行“禅让”大典,也便是政权的交接仪式,在一顿忙乱后,禅让大典总算要开端了,可这时,发现了一个问题,便是没有预备后周恭帝禅让的诏书,虽然我们都知道这不过便是走个过场,可没有诏书,仍是有点不三不四的,在体面上仍是欠好看。

就在这时,原后周的翰林学士陶谷站了出来,从袖中取出一卷文书,献给了太祖赵匡胤,翻开一看,正是后周恭帝禅让的诏书。

就这样,禅让大典得以顺畅的进行了,按理说陶谷立此大功,宋太祖应该会重用他,可实践并没有。究其原因,可能是赵匡胤看,陶谷不早早拿出诏书,却在关键时刻献上来,此举颇有投机邀宠的意思,更深的想,应该是赵匡胤觉得陶谷现已洞悉了他“黄袍加身”的花招,要不怎么会早早预备好了诏书,陶谷这种“聪明”,让赵匡胤觉得很不舒服。

所以这回,急于体现的陶谷把“如虎添翼”变成了“哗众邀宠”,当太祖论功行赏时,陶谷一无所得。

此刻陶谷丢失不已,以为自己学问在其时的宋朝朝廷是数一数二的,比其时的只读过半部论语的宰相赵普强多了,并且自己为大宋朝的树立有如此的劳绩,理应得到选拔重用,便是做个宰相也捉襟见肘。

可到现在仍是个翰林,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则可,但三五年、七八年仍是个老翰林,陶谷的心里就别提多别扭了。看看朝廷里,比自己资格浅的,升了,比自己年青的,也升了,而自己年岁一大把了,还在原地踏步,这老脸往哪搁呢?所以,气急之下,陶谷有心境了,就给皇帝打辞职报告,“乞罢禁林”,恳求调离翰林院。

赵匡胤接到陶谷的上书,理解了:陶谷嫌官小。赵匡胤心想,五代以来,你陶谷“文翰为一时之冠”,仍是有才学的,新朝树立,本便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能留任了你,除了照料老搭档的情面,也对你才学的赏识,体现了朝廷对你的器重,你老小子居然不明白此中深意,还厚着脸皮伸手要官,也太不知道感恩了。

所以,赵匡胤便将他召来,半开打趣半认真地说:“此官难做?传闻有人反映你这个翰林学士起草文件,不过便是把前人的旧文章换成现在的新词,不过便是依样画葫芦,哈哈,好像没有多少新的奉献吧。”

心比天高的陶谷一听此言,心中很是窝火,可一细想,现在人在屋檐下,好歹也仍是国家的高层公务员,待遇仍是不错的,只要忍了。不过满腹冤枉无处可发,就写下了“官职有来须与做,有才用途不忧无。堪笑翰林陶学士,终身依样画葫芦”,所以史上就有了“依样画葫芦”的 前史梗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