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夏石马:跨越千年的神骏

2020-12-20 19:15:47 作者: 【历史】大夏

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大夏石马,是赫连勃勃长子赫连璝的坐骑,见证了赫连勃勃入主华夏、创建大夏王朝(赫连夏)的前史,它是匈奴人最宝贵的魂灵同伴,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为其主人征战南北立下赫赫战功。

大夏王朝仅有有文字编年的遗物

从1954年起,国宝级文物大夏石马就站立于西安碑林博物馆戟门西侧的亭子里,与唐景云钟“对望”。

“这是一匹1500多年前的石雕快马,由整块花岗岩雕成。它停步而立,俯首正视前方,静中带动,随时预备奔驰,灵动感十足。”7月25日,站在大夏石马前,西安碑林博物馆讲解员陈利峰说,“你看,这匹石马脖子上的鬃毛被雕琢成波涛状,顺滑地披向右边;石马腹下选用透雕雕琢,马腿则选用高浮雕的方式;两前腿与两后腿之间为坚持安定留有腿屏;石马后腿间的屏壁上,浮雕有山石状图画;前腿间的屏上‘大夏真兴六年’的铭文,让它身价倍增。大夏国仅存25年(公元407年——公元431年),留存至今的遗物寥若晨星。此石马是迄今发现的大夏王朝仅有有文字编年的遗物,其宝贵价值显而易见。”

记者细心打量,大夏石马远看高大威猛,近看呆萌心爱,旁边面看曲线流通,身上有精巧的图画,马面刻有盔甲。它看似直立,其实在悄然用力颤动后蹄,预备奔驰。因其终年站立于野外,通过千百年的风雨洗礼,身上伤痕累累——尾巴已断掉,耳朵不见踪影,胸部和铭文处都有残损。石马前腿间的屏壁上隐约可见斑斓的隶书铭文:“大夏真兴六年……大将军”等字样。由铭文可知,石马雕琢于大夏真兴六年(公元424年)五月,为“大将军”雕造。它也奉告咱们一个史实——匈奴并无自己的文字!

“大将军”是何人?赫连勃勃的长子赫连璝!便是他当年骑着这匹战马,跟从其父攻下了长安城。尔后,他又以太子身份任“大将军”并镇守长安。真兴六年,是赫连璝镇守长安的第6年,或许是为了留念自己曾领军霸占长安的赫赫战功,抑或是为了思念陪同自己征战南北的铁骑神骏,赫连璝令工匠雕琢了这匹石马,且在石立刻镌刻下雕造年月和自己的官职名字。石马雕成后,置于赫连璝的驻扎之地——汉长安城的长乐宫前,直至大夏消亡。朝代更迭,此石马一向不曾移动。

从麦田移至西安碑林

“1954年初夏,闻名美术史学家王子云、何正璜配偶和西北前史博物馆同仁前往西安汉长安城遗址调查时,在一片麦田中看到一匹石马。世人本来以为是汉代石马,当他们拭去尘土,惊喜地读到‘真兴六年’等字样时,确认了它是1500多年前大夏国的遗物。这一次调查促成了站立千年的大夏石马移步西安碑林。”西安碑林博物馆副研究员王庆卫博士说,“我国的石雕艺术起步较晚,大约从汉代开端,才呈现了大型圆雕著作,且大多依循石头的形状来造型,颇显拙朴心爱。这些前期的石雕著作多放于宫殿苑囿之内作为景象,大夏石马当年应该是作为一件纪功性石雕置于长乐宫前。”

王子云曾记叙这件石马,“造型质朴、古拙,与西汉霍去病墓的几件石马,特别是‘马踏匈奴’所体现的遒劲刚健的风格较为挨近。因为马腹下有一个空地,雕琢者为了坚持四腿的巩固,所以前后腿雕成两个屏壁。这种奇妙的组织,在其时说来,是很前进的。”这段对大夏石马艺术价值的点评,足以阐明它在我国雕塑艺术史上的重要方位。

王庆卫说:“大夏国现在遗存物不多,具有编年性质的文物——大夏石马是其仅有代表。它静默千年,见证了大夏国从前的光辉。”对此石马或许是放在赫连璝墓前的说法,王庆卫以为站不住脚。其一,石马发现于汉长安城遗址上,其时为富贵的公共区和居住区;其二,赫连璝死在长安之外较远的当地,在他兵败被杀的情况下,是否还有或许重葬在长安,这都是值得置疑的。陈利峰则告知记者,匈奴民族没有在墓道上放镇墓兽的风俗。

大夏国与统万城

王庆卫说:“赫连夏被视为五胡十六国之一。赫连勃勃所属的铁弗部和北魏的拓跋部,在前史的进程中有着极为类似的脚步。二者均鼓起于代北漠南之境,主体人群都是匈奴和鲜卑的混合体。在详细的方位上,赫连夏在南,定都统万城;拓跋魏在北,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他们都是在塞外完结政治体的孕育,建都也都是在传统的华夏王朝的北境地带,具有稠密的内亚北族颜色,终究由拓跋魏完结了一致北我国的进程。”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