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经历了怎样的编纂过程,康熙编纂这部字典目的何在?

2020-12-21 08:49:54 作者: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是一本集前代字词韵书之大成的作品,它第一次运用了“字典”的称号,标志着我国字典的老练。自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皇帝录用修纂官凌绍霄、陈世儒等人、总阅官陈廷敬等人开端担任《康熙字典》的详细编纂作业,终究历时六年,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正式刊印发行。

《康熙字典》

那么,康熙皇帝为什么要掌管编纂这样一本字典呢?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要,字典作为一本学术作品,自然是要起到统一思维的意图,以避免一般民众遭到异端思维的腐蚀。其次,《康熙字典》的编纂,背面有着更为深远的政治意义,它能够起到教化一般民众的效果,稳固清政府的控制,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康熙字典》是保护控制者位置的东西。第三,《康熙字典》呈现之前的书本都存有遗失和缺失,因而出于学术意图也是需求有一本能够集大成的作品。一起,作为文治的一部分,《康熙字典》无疑是宣传清王朝的“德政”的最好手法,并建立皇帝的威望。

《康熙字典》

前面已提及《康熙字典》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因它不只“网罗之备,援引之富,尤可谓集字书之大成”,并且秉承了《说文》到《字汇》的编纂传统,对前代字书的字形都从头考证并纠讹,使字典编纂日趋系统化和规范化。一起,《康熙字典》录入了各种字书、印书中等“来历典确”的字,兼采了经史音释及子集字典等音释的内容,因而它是我国第一部规划最大、收字最多的字典。在对每一个字义进行阐释方面,《康熙字典》博引群书解说字义,除了生字僻字外,每一个字都有古书作为根据。

《康熙字典》

编纂《康熙字典》的作业量非常浩繁,在处理历代字书时为了避开错误、进步准确性,编纂人员提出了一个编纂总则:“详略得中,归于至当”,详细可表现为几个方面:一、“并行编入”,也就说说,对各经史子集、韵书、字书的内容,经过人为甄别后,一概录入,可是要符号“增”字,以与原有的字区别开来。在此准则指导下, 《康熙字典》共额定录入141个字,远超此前的《说文》、《字汇》等。二、“切音解义”,这是字典编纂中的中心准则,大体包含两方面的条件,第一是供认先有言语后有文字,文字仅仅言语的“点画”符号,第二是在日常运用中,许多字词有了约定俗成的内容,与其转义有所违背,可是在编纂《康熙字典》时,要遵从言语约定俗成的准则。三、“旁罗博证”,也就说,《康熙字典》中对每个字的释义,都是建立在翻阅很多古书的基础上的,而不是仅据一家之说,据此能够进步考证的准确性,使每一字之字义均有所根据。

参考文献:

1.刘鹤云:《论的前史奉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

2.丰逢奉:《编纂理论初探》,《辞书研讨》1988年第2期。

3.韩林华:《的修改成果》,《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6期。

4.邓莹、陆丽明:《的政治学管窥》,《文教材料》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