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傅山“天机”:如何觉悟书法之理?

2020-12-24 00:00:36 作者: 破解傅山“天

吾八九岁即临元常,不似。少长,如《黄庭》《曹娥》《乐毅论》《东方赞》《十三行洛神》,下及《破邪论》,无所不临,而无一近似者。最终写鲁公《家庙》,略得其支离。又溯而临《争座》,颇欲似之。又从而临《兰亭》,虽不得其神态,渐欲知此技之大约矣。

傅山《啬庐妙翰》(部分)

临了许多前贤经典,除了与颜真卿书较为类似,其他都不似。虽是这样,但他对书法的“理”——大书家彼此之间的共性准则——笔法、结体、规矩等以及何为书法最高境地的底子道理现已了然于胸了。书法学习,“法”能够教授,而“理”却主要靠个人的感悟。相对于法,理更为重要。

傅山这样的学书之路,是少数派:不管临帖仍是自书,一向都是率性安闲地写——每个时期都是那样的天机生动。而大多数人往往是花上几十年,把“法”上手了,娴熟了,然后再放笔挥洒。就像赵孟頫说的:“临帖之法,欲肆不得肆,欲谨不得谨。然与其肆也,宁谨,非善书者莫能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