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观象台:看斗转星移500年

2020-12-23 23:17:59 作者: 北京古观象台

北京古观象台紫微殿。我国旅游报记者 陈晨 摄

北京古观象台坐落北京市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始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是明清两代的国家地理台,也是国际上最陈旧的地理台之一。古观象台台体高约14米,台顶南北长20.4米,东西长23.9米,上设8架清制地理仪器。从明正统初年到1929年,古观象台从事地理观测近500年,从未接连,是现存古观象台中接连观测时间最长的。它还以修建完好和仪器配套完全,在国际上久负盛名。古观象台在明朝时被称为“观星台”,清代改称“观象台”,辛亥革命后改为中心观星台。1927年,南京紫金山地理台筹建后,古观象台不再作观测研讨,1929年改为国立地理陈设馆。新我国树立后,古观象台移送给北京地理馆。1982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古都北京和古观象台

我国自古有观测天象、拟定历法的准则,《尚书·尧典》就有“历象日月星辰,教授人时”的记载。在山西襄汾县发掘出的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的陶寺遗址中,发现了古观象台以及使用圭表测日影的地理观测体系。这座观象台构成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比英国巨石阵观测台(公元前1680年)还要早数百年。

我国是农业国,离不开历法,拟定历法有必要观测天象,所以历朝都在国都筑有观测天象的高台,并制作观测天象的仪器。北京作为国都树立观象台,可上溯到金代。靖康二年(1127年),金灭北宋,将地理仪器从北宋国都汴梁(今河南开封)运到金中都(今北京右安门一带),并建立太史局、司露台。

继金之后,元仍定都北京(称大都)。至元十六年(1279年),地理学家郭守敬、王恂等人在大都东南树立了一座其时国际上规划最大的司露台(在今古观象台北),并用自己规划制作的地理仪器进行观测,把我国古代地理学推上了新的顶峰。

早在至元十三年(1276年)前后,郭守敬就制作了一架主动报时的七宝灯漏献给元朝政府。元朝政府招集会议时,常将其陈设在大明殿上。七宝灯漏后来被称作“大明殿灯漏”,是一种独立的机械性计时仪器,也是国际上榜首台自鸣报时钟。

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世祖命令改订旧历,并调集全国各地的地理学者修新历。郭守敬受命参加修历,并制作仪器,进行实践观测。修历一开端,郭守敬指出:“历之本在于检验,而检验之器莫先外表。”古代历法拟定中进行的地理观测首要有两类:一类是测定二十四节气,特别是冬至和夏至的切其时间,用的仪器是圭表;一类是测定天体在天球上的方位,使用的东西是浑仪。

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上的表竿或石柱;“圭”是一块从表底部水平伸向北方的石板。每逢太阳转到正南方时,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长度,就可以计算出冬至、夏至等各节气的时间。郭守敬把圭表的表竿加高了5倍,观测时的表影也随之加长了5倍,按份额计算各节气时间的差错大为削减。

浑仪是个不断滚动的天体圆球。圆球里有许多一重套一重的圆环,有的可旋转,有的不行旋转。圆环中心夹着一根细长的管子,叫作窥管。把这根细管瞄准某个星球,从那些圆环上就可以推定这个星球在天空中的方位。因为这个仪器的外形像一个浑圆的球,所以称为浑仪。

郭守敬简化了浑仪,只保存其最首要、最必需的两个圆环体系,并把其间一组圆环体系分出来,改成另一个独立的仪器,再把作为固定支架用的圆环悉数撤消,用一对弯拱形的柱子和别的四根柱子承托仪器。圆环四面腾空,便于观测。改进后的仪器,取名“简仪”。在欧洲,这种结构的测天仪器直到18世纪后才开端从英国流传开。

为编制新历,郭守敬发明了近20种仪器和东西。

在郭守敬的主张下,元世祖派了14位地理学家在国内27个地址进行地理观测,最南至西沙群岛,最北至北极圈内,其观测规划之大,在国际地理学史上也极为罕见。这些观测成果为编制全国适用的历法供给了科学数据。通过郭守敬等人的尽力,至元十七年(1280年)春,一部新的历法宣告完结,并依照“敬授民时”的古语,取名“授时历”。尔后直至清初的360多年间,所用历法根本都是《授时历》。《授时历》计算精度十分高,其回归年长度365.2425日,和国际通用公历格里高利历相同,但比格里高利历早了300年。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