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春望(杜甫)

2020-12-26 09:40:37 作者: 唐诗鉴赏-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烟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堪簪。

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排在鄜州的羌村,去投靠肃宗。途中为叛军抓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软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浸透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布满离情。全诗冷静蕴藉,真诚天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亡,城池残缺,尽管山河仍旧,但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发明了气氛。

此联对仗工巧,圆熟天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赋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激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丽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成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说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说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力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厚。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界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界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爱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动。在景与情的改变中,似乎可见诗人由抬头望景,逐渐地转入了垂头深思,天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烟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暴乱以来,“烽烟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烽烟仍接二连三。多么期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阻隔久盼消息不至时的火急心境,这是人人心中一切的主意,很天然地使人共识,因此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堪簪。”烽烟遍地,家信不通,牵挂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衰颓之景,不觉于极无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少短发,几不堪簪。“青丝”为愁所造成的,“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气变老,则更增一层悲痛。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酷爱国家、眷念家人的夸姣情趣,意脉贯穿而不平直,情形兼具而不游离,爱情激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厚而不杂乱,格律谨慎而不呆板,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量浑灏,因此一千二百余年来一向妇孺皆知,历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