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丨方铭:走进《庄子的世界》

2020-12-30 16:54:03 作者: 读书丨方铭:

△庄子像 材料图片

《庄子的国际》的另一个明显特色是充沛吸收了前代学者对《庄子》内篇的研讨成果,并在其基础上对《内篇》一些章节中存在着较大争议的问题或一向存在的知道误区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乃至在句读上也颇有创见。其间一个首要奉献是厘清了日子于“大漠之野”“藐姑射之山”的圣人、神人、至人与实践社会中的圣人、神人、至人之间的联系。作者以为,庄子深知自己所构筑的抱负国际的虚幻,所以在《逍遥游》这以后的六篇中,侧重描绘的是一个实在的实践国际,并把那个往见藐姑射之山四子后的君主尧以及经过“外全国”之后既有圣人之才又得了圣人之道的卜梁倚作为实践社会中的抱负圣人来描绘。庄子以为这样的圣人君主是能够灭人之国,戮人之民,却是“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大宗师》)。但是,庄子也供认这样的圣人君主只能是“万世之后而一遇”,所以才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正人士”与一般人身上。如《人世世》中的颜回、叶令郎高、颜阖、蘧伯玉等,就归于处于暴君控制下,却要在履行职责的一起又得以安居乐业、保全自己的实践版“无功神人”;而《德充符》中的各个“兀者”便是实践中“知其不可怎么办而安之若命”的“无己至人”。因为学界长期以来混杂了庄子抱负国际与实践社会中圣人、神人、至人世的联系,因此有相当多的学者以为《庄子》中所说到的种种与“无名圣人”行为不符的有关“圣人”的文字是“错入”的阶段,而《庄子的国际》则处理了庄子抱负与实践国际中圣人、神人、至人特征描绘不一致的问题。

这样有创见的观点,在《庄子的国际》一书中还有许多。如在“大宗师的国际”一章中,作者有理有据地论说了所谓“真人”便是《齐物论》中所说的“古之人”。其为人师时是真人,如《德充符》中的兀者王骀;不为师时则是至人,如支离疏、哀骀它、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子舆等。一起,作者还对庄子的师承、特别是与孔子、颜回的联系、“道”与“德”的联系问题以及庄子对古代神话的运用改造等也都引经据典地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对一些固化的句读,作者也依据详尽的文献考据,斗胆提出了新的见地。如《逍遥游》中的“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鄙人矣。然后乃今培风,担负彼苍而莫之夭阏者,然后乃今将图南”,各个版别的句读皆如是,而《庄子的国际》却断为“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鄙人矣。然后乃今培风背,负彼苍而莫之夭阏者,然后乃今将图南。”将“背”字属上读,这样一来,大鹏的“有待而行”便清楚明了了。此外,作者对《庄子》内七篇标题的阐明,也博采众家之长,又对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阐明,颇有新意。

△《庄子注》书影

《庄子的国际》的第三个特色是以轻松流通的行文、简练明快的笔调停庄子、说庄子,注庄子,从而把本来古涩通俗的庄子之说化为今人易懂的生动表述,能够让人更好地领会、赏识庄子学说的魅力。例如,在评说《逍遥游》中“蜩、学鸠”等“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知至控于地算了矣,悉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时,作者是这样说的:蜩与学鸠,“周围习以为常的都是与自己相同的一般生命。这儿没有多少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英豪豪举,有的仅仅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一般一般日子。因此当他们见到鲲鹏轰轰烈烈的南行之举时,免不了会以自己的日子体会去谈论一番。它们并没有想去改动什么,也无意于比较自己与鲲鹏之间的‘高卑’‘好坏’。它们仅仅把对鲲鹏南徙之事作为自己茶余酒后的一点谈资,一份高兴算了。这,便是蜩与学鸠最实在、丝毫不作假的日子。仅此算了。”

此外,作者还依据每一章主题的需要将一章分做若干末节,每节长则两千、短则一千来字,每节的小标题都用粗浅生动的言语点明该末节所要阐释的主题,既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作者倾向,一起又起着“画蛇添足”的妙用。如“鹏也有所待”一章就包含了这样几个末节:“鲲是鱼卵”“鹏是骑在风背上的”“天上地下都相同”“大鹏到了南冥又会怎么样”等等。经过这样的小标题,读者立刻就能够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忍不住要去一探终究:本来其大不知几千里的大鱼,怎么变成了微乎其微的鱼卵?那青云直上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的大鹏,又为什么是骑在风背上的?再如“蜩、学鸠与斥鴳”一章中的“蜩与学鸠是什么样的形象”“庄子是否真的小看或许否定蜩与学鸠”“知足常乐、安定自得的人生态度”,仅仅是这几节的小标题,就足以显示出作者是以一种轻松戏弄的心境,与庄子展开了一场跨过时空的爱好悠然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