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清末民初家族的一件大事

2020-12-31 17:44:02 作者: “十五年一小

家谱有“十五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之说,有时过了二三十年,哪一族第2次重修时,岁数大的老谱匠又回到本来的当地作业,对每一个家族来说,新谱乐成是一件大事,要举办祭谱典礼,乃至还要演戏庆祝。谱匠们作谱收入有按月计的,清末民初大约每月十元,也有按页计的,“每页大洋二元”,每一个人详细分到多少钱,包头说了算。不要认为作谱就比排印典籍简略得多,成为一名谱匠要会识字,头两年给师傅打下手,学习雕宋体字等事务,三年学满才成为正式谱匠。

直到21世纪,民间编印家谱传统仍旧存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瑞安东源谱匠不仅在本地、本县替别人印制族谱,并且常常应邀带着全套活字和印刷东西出省做谱。2008年时,东源村接到订单约100多个,谱匠个人年收入在2—4万元不等,与一般企业工人工资适当,付出劳动一点也不少,制谱工序有十多道,包括采访(开丁)、誊清(理稿)、拣字、排版、校正、刷印、打圈……草订、切谱(裁边)、装线、封面、装订等,纯手艺操作。

用瑞安东源木活字印刷术印制出的家谱

平常还要做好选材(选取又韧又硬的上好棠梨木)、制字模、写字(反手)、刻字等根底作业。由他们打造的族谱保留了共同之处:全线装,印谱都用宣纸。仅仅了解这项手艺的师傅年纪越来越大,年青人中很少有人习得。一个学徒要把握木活字印刷全套技能,至少需求2年,比较古人,现代人的学徒生计一点也不轻松,

除了专门练习汉字毛笔书写和手艺雕琢技能外,还要学习我国历史、识读繁体汉字、把握古文语法,好在陈旧技艺正在走出深闺,走入学校,让更多年青人知晓并乐意学习、传承。在古代印刷出书范畴,活字印刷虽比不上雕版干流,但它占有一席之地当是一致。它在我国并非像雨果所说“阻滞在胚胎状况,无声无息”,而是“朝气蓬勃地开展”,继续勃发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