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雍正新皇登基,万象更新,再加上此时的雍正皇帝立足未稳,身边的政治势力明显不足,因此举行“恩科”成了其招纳人才、培植自身政治势力的重要途径。虽然这场科举考试最后收到了预期效果,找到了能够在“八王逼宫”时敢于主动站位雍正皇帝的状元王文昭;找到了能够帮助 李卫理财、掌管两江财政的榜眼尹继善;更是找到了被雍正皇帝倍加信任和倚重,甚至为救下弘历性命的探花刘墨林;只是,这个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只是,作为“为国抡才”的大典,作为培植和拉拢朝野势力的重要途径,雍正朝的首场“恩科”也成了雍正皇帝和各方势力之间的角逐战场。其中,关于“恩科”主考和副主考的人选举荐,就演绎出了一场极为精彩的政治智慧对决。
廉亲王 胤禩举荐上书房大臣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为主考;而张廷玉反手就举荐了天下读书人的领袖——李绂。
有人认为,廉亲王之所以举荐张廷玉的弟弟—— “现任内阁侍读学士张廷璐”为主考,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拉拢张廷玉,或者挑拨张廷玉和雍正皇帝之间的关系。
首先,就张廷玉对雍正皇权的忠诚程度而言,他不可能轻易被胤禩拉拢;
再者,用 “内举不避亲”这样极为明显的方式来拉拢一个对雍正皇帝忠心耿耿,甚至还在康熙皇帝驾崩时有过明显冲突的上书房首席大臣,明显不符合胤禩的行事风格。而且,因为这种拉拢方式太过明显,也很难挑拨张廷玉和雍正皇帝之间的坚固关系。
更重要的是,张廷玉作为一个身历两朝的老臣,而且一直身居要职,对于如此明显的拉拢和挑拨,会看不出来?另外,怡亲王胤祥和 隆科多也绝非昏庸之人,他们难道能看不出这里面的伎俩,糊涂到立即站出来支持胤禩的举荐?
所以,胤禩举荐张廷璐的主要目的更不在于此,而在于对张廷璐的了解:
1、不管是谁的弟弟,只要是胤禩举荐,就欠了胤禩一个知遇之恩,但要想让雍正皇帝同意自己的举荐,还必须按照 “内举不避亲”的方式进行。举荐张廷玉的弟弟为 “恩科”主考,饶是雍正皇帝和上书房大臣们都不会拒绝;但如果举荐 “八爷党”成员,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2、另外,对于张廷璐这个人,胤禩也有着较为清晰的了解。同为大学士张英之子,哥哥张廷玉官居 “朝廷一把手”,而弟弟张廷璐却只是一个 “从四品”的内阁侍读学士。更何况,以张廷玉的为官风格而言,他又绝对不会给予张廷璐仕途升迁的帮助,甚至还多会避嫌,予以刻意压制。有此前提,张廷璐心中的不平和怨气,可想而知。
也就是说,在 “内举不避亲”的原则指导下,张廷璐更容易被廉亲王胤禩拉拢和控制。主要掌控了 “恩科”主考,就基本掌握这场科考选取的学子们;或者,就能通过张廷璐开展更为阴险的计划。
对于廉亲王胤禩的举荐张廷璐的目的,雍正皇帝难道没看出来,为什么还会以笑脸相迎,一开始就做好了应允的准备?
他当然能看出来,只是这种伎俩压根就不需要雍正皇帝担心,他料定张廷玉毕竟会有反击或者反制措施。
怡亲王胤祥和隆科多都同意了廉亲王胤禩的举荐后,雍正皇帝给予了 “为国举贤,就得这个样子”的态度后,张廷玉果然站了出来:
“皇上,臣也举荐一人,此人崖岸清俊,在读书人中声誉很高,可以出任副主考!”
没等张廷玉没说,雍正皇帝便立即回应道:
“你说的是李绂?”
张廷玉则直接回应: “圣明无过皇上”,算是直接肯定了雍正皇帝的猜测。
只是,对于张廷玉的回应,有着两种解释:
一、这是张廷玉主动将副主考“选择权”推给雍正皇帝的最佳办法
朝堂子上或者地方官吏中, “崖安清俊”的人很多, “在读书人中声誉很高”的也远远不止李绂一人。那么,雍正皇帝为何就不假思索地推出了李绂这样一个曾经顶撞过自己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