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告老”为何要“还乡”,四大原因,最后一点令人垂涎

2020-12-01 16:06:42 作者: 古代官员“告

况且就算不看别人的颜色,呆着京城或是外地,整个人也是不舒服的:

昔日位高权重,人人景仰、各个巴结,一旦退下来没了实际权力,人在外,很难再大摇大摆,耀武扬威,最初开始可能还有人给你几分薄面,时间长了就会感觉到世态炎凉,遭人嫌弃、遭人白眼,嫌你碍事。

最不舒服的还是经济拮据。大多数官员主要靠的还是那点俸禄,即使是贪污,除了留给自己的那部分外,很大一部分还得孝敬上司、打点官场,开销实在很大。退休后,没了实权,这一额外收项自然是没有了,但官威却不能不要、谱不能不摆,迎来送往的应酬是免不了的,家底很容易败光。

况且在任职地定居还算好,要是在京城,仅房价就够你头疼了。京城作为“一线城市”,房价必然是“一线价格”。大部分京官的收入和开支是不成正比的,租房是绝大多数京官的选择。既然已经退休了,何必继续在京城租房子过苦日子,不如回到家乡三四线小城市,物价不高、房价不贵,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4、待遇丰厚,颐养天年

中国古代有“皇权不下县”的说法,这并不是说皇帝就不管县以下的地方了,而是说县以下的乡村大多实行自治,而自治的主要力量就是以致仕官员为主的乡绅阶层。皇帝和朝廷通过致仕官员这一主要的乡绅阶层,间接掌控基层社会。

从汉代开始,中央就把很多权力让渡给地方,县级以上官府只控制地方上的财税、军队等大事,一部分较琐碎的事务管理权交给地方自决。历朝历代的地方豪强、宗族之所以那么强大,本质上是中央和地方在管理上达成微妙平衡的结果。

不要小看这一乡绅基层,说白了就是“土皇帝”。杜甫的诗句“去时里正与裹头”,以及我们经常听到的“族长”等一词,就是乡绅的代表,他们不是正式官员,但却代表国家履行治安、征税、司法等职责,有权就有利益,这是亘古难易的浅显道理。

乡绅们曾经掌握过权柄,在当地有号召力和影响力,“府太尊”、“县太爷”对致仕官员普遍较为尊敬,致仕官员对基层政权有间接支配力,可以发挥政治余热,构成朝廷上的“在野党”。

致仕官员还普遍利用昔日势力和影响力,拉拢府县官员,采用多种手段在乡里广购良田与住宅,为家族、宗族赚取实惠。例如曾经担任明朝内阁首辅的徐阶,退休回到老家松江后,自己的子弟横行乡里,大量购置田产,徐家占地多达二十四万。回乡既有经济利益,又有政治利益,这些有形的无形的利益,只有回乡才能享受。

所以说,退休回家,过的舒心、过的滋润,远离纷争,又可以在本乡本土发挥政治余热,可谓一举多得。怪不得,古代官员退休了,都爱往家里跑。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传播了很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正义光芒的文字,我拒绝了与邪恶同污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