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赵“长平之战”,被誉为战国局势的转折点,为何会这样说?

2020-12-01 20:12:09 作者: 秦赵“长平之

引言:

天下大势,一定会分久必合起,一起太久也会必分。一场战争,奠定了天下大势。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参战双方秦国和赵国投入大军之多,更是到了前无古人之地步,而这场战争更是被后人誉为战国格局的转折点,作为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场战争,究竟是怎么样发生的?今天带大家深入了解一下。

背景

到了战国末年,强大的秦国已经不满足自己的版图。在经历了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国力空前强盛,选择发动多次战争,掠夺附近诸侯国的领土。

“远交近攻”则是秦国所使用的策略,他们首先把斗争对象放在离自己国土较近的韩赵魏三国,而齐国,楚国等较远的国家置之不理,以连横之道破解各国的合纵之法。

公元前262年,秦国成功占领韩国野王,使得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国失去联系。得到这个消息后韩恒惠王对强大的秦国感到十分畏惧,想要派阳城君向秦国进行和谈,希望得到秦国的谅解,并且答应给秦国割让上党的土地。

可是冯亭却并没有听取赵王的命令,自作主张把土地送给赵国,和赵国联手,抗击秦国。听到这个消息,赵孝成王在与赵胜和赵宇的商议下,决定接受这17座城池,联合抗秦。秦国得到这一消息后,十分生气,并且派遣军队进攻赵国。

战争经过第1阶段

公元前261年王龁率军进攻,赵国将军廉颇率领20万大军前往上党支援,防线从丹朱岭开始,至马鞍壑结束。除此以外,廉颇还派遣军队前去空仓岭,构筑前沿防御,想要凭借此地的凶险阻拦秦军,而此前被打败的冯亭军队,则加入廉颇的队伍中一同抗击秦军。

在玉溪河谷中,秦军和赵军发生了一次遭遇。赵军在这场战争中失利,赵裨将军被斩。在首场战争失利后,赵国军队已经知道秦国军队的凶猛,选择固守空仓岭防线。

可是秦军并不给他整理部队的机会,进攻一波接着一波。在秦军猛烈的进攻下,成功占领赵军所固守的堡垒。赵军被迫退却长平,可这次赵军依旧没有坚守住阵地。在秦军的猛烈进攻下,赵军再度败退。在战败后赵军选择向东退入故关,坚守此处的百里石长城。

由于此地为天险,赵军在百里石长城投入重兵固防,利用天险成功抵御秦军的进攻。而廉颇采取不出城为战的策略,一时间使得秦军束手无策。

第2阶段

在战争期间,赵国首先顶不住压力,选择派遣使者进入咸阳希望能和秦国和谈。其实此时秦国压力也并不小,数月的进攻并没有取得特别大的进展,加之路途遥远,补给后勤等方面实属不易。

但突然听到赵国派遣使者求和,于是将计就计向赵国假意示好。并在邯郸使用反间计,散播谣言,让赵国以为秦国所害怕的是赵括而非廉颇。第3阶段

由于前期战争的失利,以及廉颇所选择固城不战的方法,使得赵王对廉颇十分厌恶。加上受到谣言的影响,赵王没有听取蔺相如的意见,选择临阵换帅,用赵括代替廉颇。

在得知赵国换帅以后,秦国也选择临阵换帅,派遣白起接替统帅的位置。白起在丹河东岸筑起长达十八里的战线,修筑堡垒等防御措施用来阻挡赵军主力的进攻。派遣25,000人准备包围赵军,使其无处可逃,另派5000人盯紧守城士兵,不让他们有任何外出增援的机会。

赵括由于对秦军的资料了解不多,指挥赵国主力军队主动出击,秦军得到白起诈败的指令后,在战争开始不久便假装失败,往长平方向撤退。

赵括却以为秦军失败,落荒而逃,选择派遣主力向前追击,在追击到离故关12公里的地方的时候,突然听到韩王山被秦军占领的消息。

原来是之前安排的25,000秦军切断了赵军撤退的路线,另外的5000骑兵也兵临城下,迫使守城的士兵坚守城池,不让他们去援助主力部队。到了现在,赵军已被秦军成包围之势。第4阶段

 1/2    1 2 下一页 尾页